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2009年第5期(总第184期)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N o .5,2009 Seria.l N o .184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李德顺1,崔唯航2(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

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

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

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 对外 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 对内 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9)05-0082-06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李德顺(194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崔唯航(1974-),男,山东菏泽人,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哲学与其他学科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在说什么、怎么说 方面,却表现出很大不同。

说什么、怎么说 其实都取决于 怎么想 ,这意味着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各门科学的思维特性。

概括地说,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最突出、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高度自觉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

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等等之中。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

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

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玄奥曲折、晦涩难懂。

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无限。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

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抽象是从感性经验的具体事物中 抽 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

应当说,这种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也会用到。

比如, 水果 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 蔬菜 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中抽象出来的; 人 是从地球上东西南北、古往今来、不同种族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

不难理解,如果没有抽象就没有人类的概念语言,就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和实践。

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但日常的概念和抽象还不代表哲学意义上的抽象。

一般说来,日常抽象乃是程度比较低的抽象,哲学抽象则是最高程度的抽象。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黄瓜、西红柿等中抽象出蔬菜;再从蔬菜、水果等中抽象出植物;再从植物、动物等中抽象出生物!!以此类推。

而最后达到的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才是哲学所特有的抽象。

那么哲学的抽象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以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

这一点表现在它对经验的超越性之中。

我们知道,日常抽象的每一步都受到经验事物的限制:从黄瓜抽象到蔬菜,必然要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一切具体蔬菜的种类为基础;从蔬菜抽象到植物,则必然要以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一切具体植物的种类为基础!!以此类推下去,在达∀82∀到 物质、 存在等概念之前,人类的思维都不能超越具体经验的表象,所把握的总是有限的领域。

然而在现实中,世界的事物种类及其变化是无限的,经验世界变动不居,人的经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拓展着。

仅限于经验基础上的抽象,所提供的只能是局部的、现象或表象层面的普遍性,并不能提供整体的、本质层面的普遍性。

而哲学作为追根究底之学,其意义正在于它要摆脱感觉经验的束缚,进入一个超越经验的层次,提供对普遍性的整体把握。

正因为如此,哲学在经验抽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其本质。

这种更高度的抽象所达到的,就是用 物质来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一切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的事物;用 存在(有)来概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一切可言说对象的状态。

正如恩格斯所说: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而 物质、 存在这样的概念,因为它们本身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所以才能代表在 无限意义上的抽象。

同样的抽象也表现在哲学其他概念,如运动、时间空间、质和量、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2.哲学的抽象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

哲学概念的 核心机制在于概念与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

一个哲学概念之所以成立,既不是因为它在经验世界中存在着一个相应的对象,也不仅仅因为它是对一系列经验对象之集合的概括,而是因为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 物质这个抽象就是如此。

曾为物质概念下过经典定义的列宁曾声明: 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2]就是说,物质概念的含义的确定性,正是在与 意识相对的范围内成立的。

这就如同 存在(有)只是相对于 非存在(无)来说,才有它的确定性和意义一样。

在哲学的理论叙述中,基本的概念、范畴总是 成双成对地出现,典型的如 运动和静止、 现象和本质、 历史和逻辑等;非典型的如 时空,当时间空间为一体时,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一组固定的对应范畴,其实却是由于这个范畴能够、并且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下与许多其他范畴(如实体、运动、过程、生命等)相对应,才能够对它加以确切的把握和运用。

上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

这是因为,在极高度抽象的情况下,概念的内涵被提炼到了极其 纯粹的普遍性程度,如果不用与它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来比照和限制,就无法界定和显现它所要表达的特殊内容。

这种通过概念之间的横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理论特征表明,哲学的抽象始终是一种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并不是一种无所节制、随心所欲、脱离现实的想象和臆造。

有了这样最高程度上的抽象概念,人类才能够在最具普遍性意义的层次上思考那些最具普遍性的问题,用以从总体上把握世界,而不必一一回答每个个别的问题,因而局限于对同类事物重复对待的狭隘经验之中。

然而,人们往往习惯了常识的思维方式和经验的抽象,日用而不自知,当他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哲学领域的时候,就往往很不习惯。

假如摈弃熟习流行的观念不用,则我们的意识就会感觉到原来所依据的坚定自如的基础,好像是根本动摇了。

意识一经提升到概念的纯思的领域时,它就不知道究竟走进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3]41要么茫然无所措,要么仍然回到常识和经验的思维方式,将哲学的概念作比附于经验的理解, 亟欲将意识中的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达出来[3]41。

特别是当出现了 现象、 本质、 现实这样与日常概念相似的字眼时,更容易用理解日常概念的方式来理解。

其结果必然是似是而非、徒增困惑。

针对这一情况,黑格尔提出 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仅仅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

[3]63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和技巧, 首先便须在抽象思维中训练自己,就概念的确定性去执著概念,并从概念来学习认识。

[4]39-40只有经过这种训练之后,才有可能超越日常经验的束缚,从习惯于名称、表象所遵循的纵向对应关系,转向习惯于概念所遵循的横向规定关系。

而进行思维训练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学习逻辑学。

在逻辑学中,抽象的概念体系往往以最为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

马克思说 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5],如果握有了这一 精神的货币,那么思想的流通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哲学的大门将为之敞开。

二、哲学思维的批判性在高度理论抽象层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谓的批判,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对象的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二是对对象的否定、扬弃。

基于这两种含义的共同点,哲学上的 批判概念,是指人对对象的理性检验、分∀83∀辨和超越的意识与行为。

一般说来,任何科学研究和思想发展,都必须有其批判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够突破现状、超越局限、创新发展。

而哲学的批判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批判之处,主要在于:其他批判例如科学批判,主要是走 形而下的路径,即通过具体化、实证化的方式,着重于对对象的现实和感性特征和其内外部关系等加以批判;哲学的批判则是走 形而上的路径,即通过抽象化的方式,着重于对对象存在的基础、前提、本质和界限等进行批判。

1.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

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借以走向超越,是哲学批判与一切科学批判的共同特点。

但是,哲学批判永远不满足于既有结果,不迷信任何权威,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对它们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尽管其结果对于以前的认识来说并非总是完全否定的、颠覆的,却总是探索新的路径,走向新的发现、发展和超越,这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哲学精神。

这一精神来源于哲学的内在本性,也来自哲学对世界和人类思维辩证本性的清醒认识。

哲学作为一种概念思维的形式和一系列概念的体系,它的概念在抽象地形成和运动中,时刻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两重性。

斯宾诺莎曾提出,在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中, 一切规定都是一种否定,黑格尔称之为 一个伟大的命题[6]。

斯宾诺莎在阐释这一命题时以 形状为例,指出物质整体作为没有任何限定的东西,是不能有形状的,因为一旦有了形状,物质整体就有了限定,就不再作为物质整体而存在了,而变成了某种有限定的特殊的东西。

就是说,我们可以知道任何物体的形状,但是却不可能知道作为它们整体的 物质有什么形状。

可见,对于无限事物的任何一个规定或者说限定,同时就是对它的一个否定,所以 形状除了是否定外,不能是别的。

[7]在斯宾诺莎的启发下,黑格尔进一步意识到,与斯宾诺莎所说的 肯定即是否定相继续,在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则是 一切否定都是一种规定,即 否定也是肯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