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运动损伤概论
刻出血到组织间隔,产生血肿.
1.2急性炎症反应期:这个过程从伤后数小时至几天。
主要表现为充血、淋巴循环障碍、水肿.
1.3肉芽组织生成期 24小时左右,由伤口周围长出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
纤维细胞,伸入并吸收血、水肿的凝块,白血细胞清 除坏死组织,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生。这种新长成 的组织即为肉芽
肿,形成肉芽组织,并演变转化
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断端 连接在一起,称为纤维连接,这 一过程约在骨折后2周完成。
图61-12 四肢长管骨骨干骨折纵剖面图
同时,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
成骨细胞伤后不久即活跃
增生,一周后即开始与骨干 平行的骨样组织,并逐渐向 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亦 发生同样改变,只是为时稍 晚(图61-18)。
1,血管损伤机制 2,血管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血管痉挛、 血栓形成、 侧支循环建立
按伤后皮肤或粘膜完整性分类
1、开放性损伤 即伤处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及撕裂伤等。 2、闭合性损伤 即伤处皮肤或粘膜无破损,没有伤口 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及关节韧带损伤等。
按运动功能丧失程度分类
1,轻度损伤,受伤后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2,中度损伤,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
正常结构(图61-20),最终骨
折的痕迹可从组织学和放射学上
完全消失。
图61-20 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改造塑形期 (1) 外骨痂、内骨痂、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形成 后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2)骨痂改造塑形已完成
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
的原因:
牵拉、切断、
缺血、压迫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神经功能传导障碍 神经轴索中断
的劳损,或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而成的陈旧性伤
根据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1,运动技术损伤,该损伤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如:
网球肘、投掷肘、跳跃膝等 2,非运动技术损伤,该损伤多为意外。如挫伤、韧带 扭伤等
第二节运动损伤的病理
一、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二、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三、末端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四、骨折修复的病理变化过程 五、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六、血管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或减少患部练习 3,重度损伤,伤后完全不能训练
(运动中重度损伤少,多为轻度、中度损伤,以肌肉、
筋膜、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损伤最多,其次是 肩袖损伤,半月板撕裂和髌骨软化症)
按伤后病程的阶段性分类
1,急性损伤,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的损伤 2,慢性损伤,局部过度负荷、多次轻微损伤积累而成
肿,以减少软骨内化骨的范围,加速骨折愈合。而且骨性骨 痂主要是经膜内化骨形成,并以骨外膜为主。因此,骨外膜 在骨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 折愈合不利。
3.骨痂改造塑型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
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断端的坏死骨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 成的爬行替代而复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这一过程-般约 需8~12周。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 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 应力轴线以外骨痂,逐渐被清除. 并且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
分类
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按运动损伤的轻重分类 按伤后皮肤或粘膜完整性分类 按运动功能丧失程度分类 按伤后病程的阶段性分类 根据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肌肉与肌腱损伤,皮肤损伤,关节、骨损伤,滑囊损
伤,神经损伤等。
肌疝
按运动损伤的轻重分类
1、轻伤 不影响工作和训练 2、中等伤 24小时以上不能工作或训练者。 3、重伤 须住院治疗者 (主要适用于群众体育)
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损伤: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使其产生组织或器官
在解剖上和功能上的破坏,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 应。 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 其主要任务是预防和治疗运动中的损伤,研究损伤发生的 原因、机理、规律。运动损伤对运动参加者造成的影响是 十分严重的,不仅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 而且严重者还可使人残疾、死亡,给人们带来极坏的生理 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必须对 运动损伤的发生加以深入研究,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 措施,把运动损伤发生率及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伤口愈合类型
一期愈合:手术后5---7天初
步愈合,不影响机能
二期愈合:愈合后瘢痕组织
多,影响机能
3.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营养状况、是否感染、有无
异物等
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1,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变化
2,关节软骨损伤后
累及其他组织的病理 变化
软骨下骨病变、滑膜
由于急性损伤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由于致伤因
素反复多次的作用,知识软组织逐渐发生病理改变形 成的伤,一般受伤时间3周以上
特征:发病缓,症状逐渐加重。
2.1早期 神经调节机能障碍,组织内合成和分解失衡,组织中
糖、脂类、蛋白质发生改变,组织形态无明显变化。 临床症状不明显。 2.2中期
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化骨,而在骨折
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图61-19(2)〕。
图61-19 骨折愈合过程中原始骨痂形成期 (1) 膜内化骨及软骨内化骨过程逐渐完成 (2) 膜内化骨及软骨内化骨过程基本完成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在其相邻处互相交
叉,但前者远比后者为快,故应防止在骨折处形成较大的血
图61-18 骨折愈合过程的血肿肌化演进期 (1) 骨折后血肿形成 (2) 血肿逐渐机化,外膜处开始形成骨 样组织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
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新骨的 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 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图61-19(1)〕。骨折 断端间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
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1)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因致伤因素的一次作用使软组织发生了病理改变,出 现了临床症状。一般损伤时间不超过3周。
特征:一般发病急,病程短,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及
体征都比较明显
1.1组织损伤出血期伤后即刻至数小时:组织破裂,即
组织中糖、脂类、蛋白质化学结构长期遭到破坏,组
织细胞营养失衡,发生变形与增生。伤者有局部酸胀、 疼痛感,但准备活动后消失,训练结束又出现。检查 时可发现受伤组织弹性较差,有硬结或条索状物。
2.2晚期 官腔变窄,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缺血;严重者或产生
血栓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表现疼痛加剧,局部温度 下降,有发凉感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皮肤创面的基 本病理变化过程
1,伤口愈合的过程 1.1结蹄组织的修复 渗出期,伤后72小时达到高峰 纤维组织形成期,伤后6—7天明显出现,2周时达到高
峰 瘢痕形成期
1.2伤口收缩,伤后1—2天,
伤口缩小
1.3上皮生长,伤口充满肉
芽组织时,上皮有伤口外 缘向内生长
1.4再生期 从伤后的5~6天起,成纤维细胞开始产生胶质纤维,
并转化为纤维细胞,经过多数毛细血管的闭合、退化、 消失。
完全再生:再生的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原组织完全
相同
不完全再生:再生的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原组织不完
全相同,由肉芽组织代替,形成疤痕,也称瘢痕修复。
2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组织病变、腱止装置 病变
末端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末端病是指腱
或韧带止点部 因劳损引发的 组织变性改变。
网球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跃膝、肩袖炎
1. 血肿机化期 骨折致髓腔、骨膜下及周围组织 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血肿,骨折端由于血循 环中断,逐渐发生几毫米的骨质坏死(图61-12)。伤后 4-6小时,骨折断端的血肿开始凝结成血块,与局部坏死 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随着纤维蛋白渗出, 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 噬细胞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
组织学改变:神经纤维断裂(轴突和髓鞘),但神经内膜管 存在,断 裂的神经束内出血,血肿机化、瘢痕化,多个小的神经瘤等。 临床表现: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完全丧 失,电反应消失。 可手术或不手术治疗。
神经断裂
周围神经损伤病理 1,组织结构的退行
性改变 2,假性神经瘤 3,神经再生
血管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