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概述
2、运动量过大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特别是局部负担过大,超过 其承受能力而致伤。这是运动训练,特别是专项 训练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体育课教学中,内 容安排不当,负担过分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也 是致伤的原因。据调查,某中学一次体操课中安 排三项内容,前两项是单杠的悬垂支撑动作,第 三项是支撑跳跃,有的同学在进行第二项内容时 已感到上肢疲劳,当进入第三项练习时其中一个 学生就因上肢无力而摔倒,造成右前臂骨折。
培养运动员的心理道德品质,如勇敢顽强、 坚毅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组织性纪律性 及集体主义精神等,也是训练工作中重要 的一环。它是提高成绩与比赛中获胜的重 要保证。例如,有的体操运动员临场紧张 失常、或“脱保”时精神紧张失手摔伤等, 都是这种品质培养不够的表现。
因战略战术培养不够而致伤的较少。因为 它是通过个人技术表现出来的,也容易被 忽略,如长跑时由于耐力速度的分配不当, 而引起的过度紧张和外伤;摩托车比赛 “超车”时间地点选择不当而致伤等。
③根据专项多发伤病的特点,恰当地安排 运动量,避免过多的易伤动作的练习。例 如,掷铁饼易患髌骨软骨病,因此,在训 练安排中就应当注意膝半蹲发力的专项与 辅助练习不能过多。
根据以上所述,为了预防运动损伤,体育 工作者和医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生 理解剖及专项技术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三、运动损伤的原因
①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
运动员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时, 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没有充分动员起 来,微循环状态不良,肌肉伸缩能力、弹 性以及关节灵活性均较差,动作不协调, 这样就容易受伤。
②准备活动量过大:
运动员准备活动量过大,容易发生疲劳, 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 好的状态,而是有所下降,容易发生动作 失误而致伤。
经过一段时间(如2—3个月)的系统训练以后, 心跳与呼吸次数就逐渐减慢,这时心脏跳 动比较有力,每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多, 心跳次数虽然减少了,但仍能充分供应全 身需要的血量,当然,这不是一两次训练 所能获得的效果。因而,训练必须是有系 统的。
对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项目的运动员, 无论伤病与否,都须要个别对待。如果不 加区别地给以同样大的运动量与强度,学 习同样难度的动作,这样,对素质较差的 运动员就容易受伤,而对已伤的运动员也 势必加重。
其他项目也是如此,特别是慢性损伤。为 什么会有这种规律呢?两个潜在因素决定的。 ①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②某些部位 的生理解剖弱点。
以上两个因素如果由于某种主观原因同时起作用, 如训练过度就容易发生运动专项损伤。例如,篮 球运动员员易伤膝。就篮球的基本技术来看,主 要特点是膝于半蹲位滑步、进攻、防守、制动、 踏跳与上篮。这些动作都要求膝于半屈曲位(30o 角)屈伸与扭转,而膝的这个角度,又恰恰是它的 生理弱点,因为膝的上下杠杆较长,半屈时膝的 内、外及十字韧带,以及两侧的肌肉,都处于较 松弛状态,不能保护膝的稳定,因此,易于发生 韧带或半月板损伤;
人体的某些部分有解剖生理弱点,运动技 术对身体某些部位有特殊要求这是客观存 在的,有了它只能说有了发生外伤的可能, 但不一定都发生外伤。事实上,有不少运 动员,经过多年训练,成绩稳步提高而末 发生外伤。分析起来,引起外伤的原因如 下。
(一)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有不少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和体育运动参 加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运动损伤难免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 教学、训练、锻炼和比赛中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而且在外伤发生后不仅不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 验教训,致使损伤不断发生。有的学生和运动员 在体育课或训练课中,表现为思想不集中,组织 纪律性差,麻痹大意;也有少数人为了获胜,采 取不道德手段,有意犯规伤人,这些思想认识和 行为都可造成损伤。
为什么一般身体训练不够,也容易受伤呢?以体操 为例,体操运动员的踝和肩最易受伤,这主要是由 于这些部位的肌肉和肌腱力量不够。如果力量强、 肌肉的弹力大,就会使关节更稳定,减少该部肌腱 拉断与磨损的机会。“缺乏耐力”致伤的例子更多, 常常看到某些体操运动员,在比赛最后几个项目时 受伤,这主要是由于耐力不够出现疲劳所致;这时 由于大脑皮层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致使已建立起 来的巩固的条件反射性联系受到影响——心脏血管 系统不能供应足够的养料,肌肉关节反应迟钝—— 结果动作失误(甚至很有经验的运动员也易失手)。 “速度的培养不够”也能致伤。
在教练课中,违反这些原则的突出表现,往往是“单打一” 的片面训练方法。例如,排球运动员,为补救接“第一传” 不好,就连续几次课都练习接第一传(结果发生了手指挫 伤);为了发展弹跳力,往往一堂课专门练习跳绳、蛙跳、 跨步跳等等。既不是循序渐进,也不是量力而行。不久, 又觉得别的动作也要练,便又放下了现在所练的内容,这 就违反了系统性与巩固性原则。自然容易受伤。对伤病运 动员伤后训练安排,往往也是如此,一个肢体伤了,就把 运动量集中于另一肢体,由于训练时间不减,运动量过于 集中、结果其他部分也逐次一一劳损致伤。至于因不注意 准备活动而致伤的,也不少见。
竞赛组织安排不当:如竞赛日期或时间临 时改变(常常破坏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减弱 准备活动的效果),比赛路线的选择或项目 次序的安排不当(如马拉松比赛选择了较长 的水泥马路,或天气较热,比赛开始较晚 等),都可导致外伤。
4、缺乏医务监督:在比赛或训练时,缺乏 医务监督,或因教练员、运动员不重视医 生的意见,允许伤病或过度疲劳的运动员 参加比赛或训练,常常容易引起损伤或促 使运动员伤病加重,甚至引起更不幸的后 果。
(二)按运动损伤的轻重分类 1、不影响工作能力的轻伤; 2、影响工作能力24小时以上,而需要在门 诊治疗的中等伤; 3、需要长期住院的重伤。
(三)按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来分类 1、受伤后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的“轻度 伤”; 2、受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停 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活动的“中等度 伤”; 3、完全不能训练的重度伤。
3、组织方法上有缺点 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缺乏严格的医务监督,不 遵守训练原则,组织方法上存在缺点或错误等, 都可导致损伤。如有的教师、教练员不重视医生 的意见,运动员带着伤病或者在过度疲劳的情况 下参加紧张的训练和比赛;在教学、训练中,不 遵守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没有充分认识 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其解剖、生理、心理特 点不同,即使 年龄、性别相同,个体之间在身体 发育、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技术水 平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是千篇一律地对待。
③准备活动内容安排不当: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结 合得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使运动 中负担量较重部位的机能没有很好动员, 也容易受伤。
④末掌握好准备活动的时间:
准备活动时间距离正式比赛或训练时间过 长。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 已经消失,等于缺乏活动。
(四)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1、运动技术伤 与运动技术特点密切有关。 少数为急性伤,如肱骨投掷骨折,跟腱断 裂等,多数为过劳伤。 2、非运动技术伤 多为意外伤。
二、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
医生、教练及运动员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病 规律,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防治运 动损伤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根据2725例分析, 可以看出不同运动项目各有其不同的损伤 好发部位及专项多发病。例如:
另外由于这时膝的稳定,主要是依靠股四 头肌的收缩通过骸骨的作用来完成的。因 此这时髌骨既要保护关节的稳定,又要根 据篮球动作的特点伸膝“发力”,这就很 易使髌骨软骨磨损出现髌骨软骨病。铁饼 运动员易发生此病的道理也是如此。
医生与教练认识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在治疗与训 练中: ①加强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专项辅助活动); ②加强易伤部位的肌力练习。例如为了防止髌骨 软骨病就应当加强股四头肌练习,使髌骨通过股 四头肌的作用,发挥更大的稳定膝关节的功能。 又如为了防止踝关节扭伤及肩袖伤,就应当加强 该部周围肌力与关节灵活性的练习;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上述,从生理上来讲,无论哪一种训 练,都是条件反射性联系的建立过程,要 成为一个全面训练的运动员,就需要一定 的时间,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才能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安排不当 属于这方面致伤的,有以下几类: 1、准备活动不适当 因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身体由相对静止状态进 入到剧烈的活动状态,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各种 动作练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身体各 器官的机能水平,为正式活动和比赛打好基础, 使身体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 果准备活动达不到上述效果,就有可能发生损伤。
比如,跳马必须有助跑,跑得快就跳得高, 完成动作的质量就好;相反,如果跑不快, 跳不高,其结果就必然会产生跳不过去摔 在器械上,或被绊倒或落地时身体失去平 衡等现象,这样就造成了受伤的机会。至 于“平衡与灵敏”,这是体操的专项素质, 训练不够,自然易伤。总而言之,通过一 般身体训练,就可以在大脑皮层内建立各 种各样的条件反射性联系,有了这个基础, 再学习新的技术,就容易掌握。
(二)训练水平不够
一般来说,“训练”必须包括四个内容, 即一般身体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 术训练及心理道德品质的培养。
从生理学角度讲,无论那一种内容的训练 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程。在这个过程中, 专项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条 件反射的定型还不巩固),就容易发生外伤。 例如,练习体操空翻转体360o时,如果掌握 不好360o即落地,就很容易摔伤。但一般身 体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与灵敏)不够, 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却往往被 忽略。
5、不遵守训练原则:训练原则,包括自觉 性或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和 循序渐进性原则,个别对待和巩固性原则。 在教练过程中,不遵守这些原则也易发生 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