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1.给带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联系语境写出汉字。
(1)归省( ) 行辈( ) 不惮( ) 凫水( )(2)kàng( )奋huì( )暗jī( )绊rǒng( )杂2.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句中括号里。
(只填序号)A、参差不齐B、变幻多姿C、本色当行D、大彻大悟E.尽态极妍F.叱咤风云G、息息相通H、高视阔步(1)“别说了,我算全看透了。
”他说,一脸的( )。
(2)李非听完韩教授对他的素描的点评,暗自佩服,心里想这才是( )的评价。
(3)文化大革命中,当年在战场上( )的贺龙元帅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4)我班学生的基础、素质( ),教师在教学上更应该因材施教。
3.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但我确实喜欢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C.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一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戏》选自《鲁迅全集》,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
B.《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C.《竹影》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D.《口技》选自《虞初新志》,作者是清代的张潮。
5.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恰当的是( )。
爱心是( ),使饥寒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受到情感的滋润。
(1)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2)沙漠中的一片绿洲(3)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4)一片冬日的阳光A.(3)(2)(1)(4)B.(4)(2)(1)(3)C.(2)(1)(4)(3)D.(4)(1)(2)(3)6.根据下面规定的情景,以“风”为重点,写一段不少与40字的话。
情景:冬天早晨风寒冷红肿二.阅读(一)(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3)“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4)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5)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如果骂,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支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7.文段写了什么事情?8.用竖线将文段划分为三层,标记在下面。
(1) (2) (3) (4)9.文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10.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1.从文中可以看出,双喜具有什么品格?在这群孩子中他处于什么地位?12.“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13.带点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品格?14.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15.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不知木兰是女郎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儿含乳啼声D.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举世闻名18.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众宾团坐。
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9.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译文:(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译文: 20.文中带点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21.“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二、默写22.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试卷2语言的积累及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A.归省xǐng 晦huì暗烧灼zhuó戛jiá然而止B.瞋chēn视羁jī绊惬qiè意参cī差不齐C.挣zhng脱冗rng杂阐chn述叱咤zh风云D.亢kàng奋颤chàn栗粲chàn然浑身解jié数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怠慢缥缈蓦然大彻大悟B 撺掇颦蹙徘徊悲欢离合C弄潮褶裙惊鸿尽态极妍D 弥散惆怅静木息息相通4.下列句子中划线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各国领导人都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B离散了半个多世纪后,海峡两岸这对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亲兄弟终于破镜重圆了。
C近日,在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上,中国队与马来西亚队的比赛以4∶0的比分戛然而止。
D作为一名学生,每天必须按时到校上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5.读下面的语段,填写恰当的词语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
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你高傲时,它呼唤你;你莽撞时,它呼唤你,你跌倒时,它呼唤你。
6.“让争一闪念,生死一瞬间”。
这是一条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
它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司机。
请你简要评析其精妙之处:7.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
如果我是春雨,。
8.小明上数学课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懂,下课后,他去问刘老师,敲开办公室的门后,他对刘老师说:“”9.综合性活动(1)中国戏曲的角色可以分为四大行当;我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我国戏曲讲究通过四种艺术手段和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2)我国的国剧是;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曲。
(任写三种)现代文阅读理解(一)乡韵自多情(1)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
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2)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
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
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
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非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2)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
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
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
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3)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
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4)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
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
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
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5)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
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
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
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6)乡亲乡韵自多情。
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了豫剧、曲剧和越调。
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
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1.根据第(3)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第(5)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第(6)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4.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5.有人说,现在喜欢地方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缺少年轻观众,地方戏正走向衰落。
也有人说,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越办越红火,表明了地方戏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二)鼓神王雁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
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
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
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
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
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
我准备悄悄地离开。
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
”“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
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