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
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
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
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提问)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
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
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
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
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
希腊时期还留下了城邦文化的灿烂历史。
最后的亚里山大时期更是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里山大城人口100万,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
就传播的形式看,希腊是文字与口传并存,而且口传更为重要的时期。
尽管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那里接受了字母表,从埃及人那里接受了莎草纸,但是以荷马史诗为传统的希腊人显然更偏爱口语传播。
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进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在言论自由、思想活跃的时代,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投身于以演说和辩论为主的口头宣传活动,产生了专门的技巧——“雄辩术”。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英尼斯称:“口语传统的重大意义,表现在集会的立场、民主的兴起、戏剧的出现之中,表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表现在众多的演说词中。
”在希腊时期传播的内容也异常丰富,包括政治、文学、思想、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我们说希腊时期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口传,从那个著名的“马拉松”故事中也可以找到这种说法的佐证。
“口头传统的丰富造成了灵活的文明,但是这个文明不可能纪律严明,达到有效的政治统一。
”罗马时期的帝国尽管在文化和科学理论方面可能不如希腊,但是在政治权力集中及社会组织的结构方面、在实用和军事科学以及传播组织方面,罗马更胜一筹。
如果说希腊的口传是一个特点,那么罗马人的文字传播则形成新的特征。
早在公元前490年,罗马的护民官就开始用木板记载大事并对外公布。
公元前450年,罗马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十二铜表法》(Twelve Tables)。
在希腊后期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了“从口头传统到看书习惯的转变”。
随着莎草纸和羊皮纸的普遍使用,罗马的文字传播传统开始与希腊的变化相结合。
拉丁语和拉丁文成为当时的通用传播手段。
公元前59年,凯撒被选为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执政官,为限制元老院对他的约束,他发布命令,要求元老院的会议记录和决议案要逐日公布在罗马议事厅外的一块特制木板上。
这可以算作西方古代最早的对信息传播活动作出的规定,即要求元老院对每日的工作报告进行公布。
于是便生产了置于公共场所的《每日记事》公告拦。
公元前43年,罗马的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西塞罗曾在给凯撒的一封信中说,“我清楚地知道,我们的事情就是定期向你报告每日的公报(Gazette)”。
后来《每日记事》的内容越来越多,屋大维掌权之后又创立了《每日记闻》,将《每日记事》的内容,由书记员抄写,分送各地要人和军政首长,实际上是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地刊布会议纪要、帝国政事、政府政令、远征军战绩、司法消息、税收情况、宗教祭祀以及一些社会新闻,如贵族出生与婚丧嫁娶等。
《每日记闻》起着传达政令、沟通情况的作用。
它成为罗马帝国奴隶主政权的一种统治工具,也成为近代报纸的远古宗亲。
“如果说《每日记闻》是‘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纸’(科瓦略夫),那么新闻信就是最早的民间‘报纸’。
”文字传播的渠道除了记事栏和公报外,另外一个最有效的渠道就是所谓的“新闻信”。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500年新闻信就开始出现了,它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到罗马时期日益盛行。
如公元前47年,凯撒由埃及远征小亚细亚,战争结束后就写了一封“我到、我见、我胜”的信件回罗马报捷。
罗马时期为了建立统治体系,修建了境内18万英里的道路,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
罗马人还借鉴波斯人的做法,建立了古代的邮政系统,信件每天平均可以送达50~80公里,快的达150公里,新闻信更为发达。
公元2世纪的时候,罗马城伴随着帝国疆土的开拓,逐渐变为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中心。
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商人平民都想早点探听到来自罗马的最新消息。
于是,民间有人便抄录政府的公报,分送各处定户以获取酬金。
新闻信的发信人通常还有固定的奴隶和船只,成为最早的半职业新闻人。
在传播史上,新闻信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罗马帝国的传播范围随着帝国的扩张而不断扩大,有人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的疆域,部分原因是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记闻》和新闻信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但是其灭亡也与其扩张太快、信息传播跟不上有关。
美国历史学家H.威尔士就认为罗马帝国原始的组织系统不能支持其统治,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新闻机构辅助公众活动”。
可见信息传播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公元330年,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分裂,在君士坦丁堡形成了东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中世纪。
第二节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陷入了几百年的分裂时期。
由于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开始成为国教,而入侵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小政权也陆续皈依基督教,教会拥有了空前绝后的从精神文化到政治和世俗生活的统治权。
正如美国中世纪史学家汤普逊所说,中世纪的教会“到处行使的不仅限于宗教的统治,而且行使政治、行政、经济和社会的权力……它不仅是每一个国家中的国家,而且是一个超国家”。
中世纪的信息传播可以以12世纪为界简单地分为修道院时期和世俗时期。
在前一个时期,教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尽管在公元8世纪也曾经出现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但是这一国家最终还是在罗马教皇的干预下被一分为三(法兰克、意大利和德意志),以后国王的废存也要得到教皇的认可。
在信息传播方面,“从西罗马帝国到12世纪,在这近700年的时间里,修道院和其他宗教组织垄断了几乎所有书籍的制作、复制以及和书籍相关的文化。
抄写是修道院里僧侣们每日必修的功课”。
传播的内容以宗教典籍、宗教历史为主,而传播的对象则主要是包括国王、封建主在内的信教的上层人士,传播的速度十分缓慢。
教堂和修道院的宗教活动也成了控制口语传播的重要场所。
第二个时期是教会的势力受到了挑战和传播多元化的时期。
1096~1291年的8次十字军东征,既是教会势力达到顶点的标志,也是开始衰落的标志。
在政治方面出现了教会权力的分化,封建主、王权的力量开始不断加强,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开始兴起,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即使教会内部也在酝酿着改革的冲动。
在经济方面,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劳务地租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的过渡,商品经济的萌芽,教会的“什一税”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在文化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来了东方的先进科学与古希腊的哲学与文化,世俗的力量不断强大。
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传播方式从手抄到印刷的变革,传播内容从宗教向科学和社会的转变,传播体系由单一的教会控制向教会、知识阶层和民间多种体系并存的过渡。
从手抄向印刷传播过渡的重要因素是来自东方的造纸和印刷技术的传人。
历史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造纸术是通过751年唐朝与大食(波斯)的一次战争传到中亚的,随后传到中东,到了10世纪,纸在阿拉伯世界普遍取代了原来的纸草。
长期以来被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成了中世纪东西文化的桥梁。
同时通过十字军东征的直接文化碰撞,到了13~14世纪,造纸开始在基督世界的法国和意大利发展起来了。
印刷技术的传播渠道比较复杂,阿拉伯人、蒙古人、欧洲早期的使节、传教士和旅行家、商人都有可能是传播的中介。
大约在1370~1380年,欧洲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
与此同时,欧洲也在探索着活字印刷的技术,到15世纪前期,出现了两种技术体系并存的局面。
传播内容的变革首先来源于教会内部的世俗化。
十字军东征带来了西欧人重新发现希腊文化的契机。
12世纪以后,教会曾对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封杀,到13世纪中期在神学家托马斯那里将其结合到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
这一事件动摇了对传统神学的盲目迷信。
传播内容开始向世俗化过渡,例如1150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由阿拉伯文和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到1270年左右几乎全部译完。
与此同时,以探讨神学学理和希腊文化为目的的行业——大学(如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萨勒诺,那不勒斯,德国的海德堡,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在12~14世纪开始在各地广泛出现。
大学的图书工场成为与教会并行的另一个抄写中心,形成了各种教材、专业书籍、旅行见闻和文学作品的出版热潮,民族语言也开始逐步形成。
在不断发展的城市中,行业章程、市场规定、城市盟约、市场信息也都成了传播的内容。
最重要的传播内容变化还在于从13世纪的意大利开始的、向欧洲各国不断蔓延的文艺复兴潮流,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绘画雕塑等各方面传播着反教会的人文主义新观念。
传播内容的变化是社会传播体系多元化的表现。
在世俗时期,尽管教会依然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控制者,但是教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民间的口语传播方面,早在13世纪就到处流行这样的说法:教士没有好人,不是夺取财富就是占有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