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及视觉语言符码研究王晓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玉溪函授大学 2010级思想政治专业学号:1015206005【摘要】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丽的民族。
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信仰等,尤其体现在服饰方面。
其服饰花纹、色彩、图案与款式等在该民族生产生活中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各种佩饰,象征吉祥;自然图纹,记载历史;自然图纹,祈福求吉;动物图案,图腾崇拜;几何图案,自然山水;头饰变化,角色转变。
同时,其独具特色的服饰也是一种视觉语言符码。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视觉语言符码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长期的历史渊源,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独具特色的服饰等。
哈尼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惯、信仰等,尤其是服饰。
哈尼族的特定服饰,区别于其它民族,因此说是一种符码,而且是一种看得见的符码,我们称之为“视觉语言符码”。
语言是可以听读的,语言中的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个的词构成的,哈尼族服饰作为一个整体,也是由“批加、怕常”等类似语言的一个个词汇组成,是可以像语言一样进行解读的。
就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及“视觉语言符码”作个粗浅的研究。
一、哈尼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丽的民族。
她主要聚居在云南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红河、普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北部山区,是一个典型的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
其族源与彝族同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现分为哈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糯毕、糯美、昂倮、各和、腊咪、哈欧、期弟、西摩洛、多塔、布都、布孔、多尼、叶车、阿松、阿木、阿卡等20余个支系。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的有形文化符号。
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服饰是其特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
哈尼人认为:其祖先最初从水里出生,变成鱼,然后演变成两栖动物青蛙,再变成鸟,最后才变成人。
戴在头上的成排银饰,暗喻着浩瀚无垠的宇宙苍穹;穿在身上的银坎肩和银褂衣,以及挂满胸前后背的银链,表示财运绵延富贵满身;系于腰间的银鱼和银螺,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又是哈尼族生命起源与生殖崇拜的重要具象物,寄托了哈尼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哈尼族服饰花纹、色彩、图案与款式等在该民族生产生活中象征的文化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
(一)镶嵌着佩饰,象征吉祥佩饰是哈尼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挎包、项圈、手镯、耳环、银链、银梳、银币、银铃、银泡、银针筒、帽子、围腰、腰带等,多种多样,质地各异。
1、银泡缀饰是哈尼族服饰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除普遍使用的银饰外,海贝、羽毛、料珠、毛线、缨穗、骨针、绿壳虫等也用来作装饰。
在黑色的底布上镶钉银泡花纹图案,显得华丽朴实。
红河县哈尼族少女的鸡冠帽,就是用银泡装饰的效果,它们代表星星、月亮,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戴在头上与黑色朴素的服饰相配,银光闪闪,十分耀眼。
碧约姑娘的小帽,也是用银泡装饰的。
叶车女子的银质胸饰,银链之间每隔一段缀饰数条银鱼、银币,最下方缀饰银须,有掏耳勺、小刀、小叉等物件。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胸衣上有两块银牌,一块代表日,一块代表月,象征妇女的双乳,饰胸功能具体而明确。
哈尼族腊咪支系妇女头饰的帽箍,帽檐处大都用银泡镶钉成三角形图案,外包巾的各角也用银泡装饰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2、绿春县的哈尼族哈欧妇女坎肩是双层黑土布,整个坎肩无任何装饰,只在领口上钉一菱形大银扣。
绿春县的白宏支系妇女胸前部位镶钉六排银泡,正中一枚是梅花形大银牌,显得朴素大方。
3、西双版纳阿卡妇女挎包,以黑色为基调,用红、黄、绿、白等颜色的丝线挑花成方形、菱形、回形、三角形、条形等图案,并在图案的角处镶钉银泡、草珠、海贝、缨穗等,形成五彩斑斓的装饰性挎包。
阿卡姑娘的头饰,奇异多彩,红色羽毛、绿壳虫、白骨针、银泡等均装饰于头部,红色羽毛是天界神鸟的象征,戴于头顶,会得到天神的保佑;绿壳虫是情侣亲手捕捉,白色牛骨是情侣精心磨制,具有爱情象征意义;银泡镶钉的数量是吉数,预示着姑娘的美好前程。
(二)自然图纹,记载历史祈福求吉1、记载历史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在其服饰上,却承载了其民族起源、迁徙、生活的文化印记,并彰显其民族特有的特征与个性。
元阳哈尼族妇女,在结婚时,都要陪嫁一顶帽子,叫“俄芭俄姆”,婚后,参加长辈的葬礼时都必须戴,死后更必须戴着才能入葬,帽上的所绣的纹饰,记载了古时哈尼族的社会等级:黑线代表头人,就是他带领着哈尼族一直征战和开创家园的。
红色代表贝玛,贝玛是一切哈尼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白色代表工匠,工匠制造一切生平劳动用具和武器,同时也是建筑房屋的工程指挥者,再下来为普通百姓,是开创家园的代表者;平时佩带的三角头巾,后系三根钉银泡的坠带,代表其居住的房子有三层,即今天仍能看到的蘑菇房,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堆放粮食、谷种。
还有许多小草一样的图案,那是蕨类植物,说明哈尼族生活的地方是半山腰相对湿润的环境,将哈尼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起居都记载在其头饰上了。
元阳县哈尼族昂倮支系妇女寿服的头饰,也叫寿帽,记录了哈尼祖先几千年的迁徙史,整个帽边用彩色丝线绣有树形图案,代表着哈尼祖先的迁徙、发展史,是为了让亡魂能沿此路线回到祖宗圣地。
帽檐塔形图代表哈尼族历史上的三层人,即官人、莫批(巫师)、工匠;帽顶的圆形图案为天国,两边有梯子可达,帽后的缨穗长带象征天界、人间、地下三个层次。
2、祈福求吉元阳县哈尼族童帽,帽顶缀饰彩色绒球下垂银链、银币,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吉祥平安。
金平县哈尼族缀缨系铃童帽,是用黑色的土布缝成帽形,帽檐一圈用红色丝线绣有猫头鹰的图案,帽顶缀银铃、缨穗以及避邪的小布包。
据说孩子头上有这些炯炯有神的眼睛,夜行的鬼魅就不敢为祟了。
(三)动物图案,图腾崇拜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中的一种,是哈尼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崇拜对象丰富多样,其中以虎、龙、鹰、燕子、蛇、狗等动物图腾崇拜为主,并具有崇拜的起因、发展、崇拜的形式和方法以及民俗事象。
它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图案,也有采用各种吉祥物的图案,如龙、凤、白娴鸟、鱼等。
白鹇鸟是哈尼族神话中崇拜对象,白鹇鸟纹一般绣在衣服上和挎包上,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一带。
鱼纹状图案较多地应用于银链上,挂在叶车妇女的前胸,在哈尼神话传说中,神鱼创造了万物信仰。
哈尼族崇奉、爱护白鹇鸟。
传说古时候有位贫病老人卧于树下,白鹇鸟衔来妙药,拯救老人,然后飞向远方。
为纪念白鹇,老人用芭蕉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
哈尼族把白鹇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村寨搬迁时抱一只小白鹇鸟来引路。
梯田是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创造。
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图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四)几何图案,自然山水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因居住不同,服饰的图案纹样也不同,如元阳县和金平县哈尼族糯比、糯美妇女服饰,一身黑色的靛染衣裤,只在围腰、衣襟后摆底边、袖口、帽缘等绣蓝色锁边、滚边、山形、波纹形、三角形、回字形、蕨菜形、菱形等花纹,显得庄重典雅、朴素大方。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因居住不同,服饰的图案纹样也不同,如元阳县和金平县哈尼族糯比、糯美妇女服饰,一身黑色的靛染衣裤,只在围腰、衣襟后摆底边、袖口、帽缘等绣蓝色锁边、滚边、山形、波纹形、三角形、回字形、蕨菜形、菱形等花纹,显得庄重典雅、朴素大方。
元阳哈尼族少女服饰图纹以红、蓝、绿、白等线绣成枪托形、八角花形、凹字形、波浪形、心形等鲜艳花纹。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上衣整个背部是用红、白、黄、绿等彩色丝线挑花,图案有方形、菱形、回纹、三角纹、五角纹、格子纹、条纹、水波纹、锯齿纹等图案,整个袖子是用红、黄、蓝、白等色布镶拼成条状,袖口绣回形纹,绑腿用色布镶拼并在色布之间绣水波纹,使得整套衣服形成色彩斑斓、繁花似锦的效果。
新平哈尼族服饰,用彩色丝线挑花刺绣在衣袖、腰带、围腰、前襟、头带上,图案花纹大都是菱形、锯齿、条形、花纹、波浪纹。
(五)头饰的变化,角色的转变在人的一生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了生理上的变化,同时社会性别礼仪对其一生的约束也是分年龄段的。
哈尼族妇女的衣着,无论何种类型,其样式、色彩、质料、花纹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同的审美要求。
元阳箐口的窝尼女童幼年时,戴猫头鹰帽,穿短衣,到16岁后上装要加“朵米”也叫尾巴即后披,而且在老人面前必须佩带后披,以视对老人的尊重,如果违反就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野丫头,结婚后改短衣为长衣,男童幼年时戴土锅帽,成年后改戴青布包头。
绿春果作妇女的头饰是区别年龄的主要标志:头戴大花的是年轻姑娘,取掉彩带的是已婚的阿嫂,而只戴黑色包头的是老太太。
红河乐育的各和妇女穿青色左衽上衣,用六角形银泡及五色料珠,或镶于左衽,袖管绣成螺旋状,衣长及膝,下着长裤,袖口、襟边和裤脚边镶着淡雅的花边,未生育的妇女头戴“鸡冠帽”,生育后即改缠青色包头。
红河县的白宏少女梳独辫,将发辫缠绕到头顶,并戴上一顶装饰有银泡和花纹的青布平定帽,姑娘出嫁后,必须用一块青色土布制成的带子系于臀部上,生育后将头发梳成两股发辫,缠上蓝色三角帕,将发辫藏于帕中。
二、哈尼族服饰的“视觉语言符码”哈尼族男女均喜欢用自织自染的小土布做衣服,并且普遍崇尚黑色。
哈尼族服饰的“视觉语言符码”,从大的方面看,它区别与其它各少数民族,具有独自的特色。
其服饰以自织的青布服饰为主。
大部分地区哈尼族女子上穿左衽短衣,以银币、银珠和布纽做扣;盛装时外披坎肩一件,多系花围腰,腿缠绣花青布绑腿,在上衣的托肩、襟边、袖口和裤脚边沿上,多镶以彩色花边为饰。
从小的方面来看,同是哈尼族,各个分支都有各自不同的服饰。
如哀牢山上段地区的哈尼族女子喜欢佩载银耳环、耳坠和银项圈,以银链和成串的银币做胸饰,手腕上载银方镯、纽镯和龙镯。
再从小的方面来看,同一支系的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定服饰。
如哈尼族女子的一生,至少有三次较大的服饰变更,也是其人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
孩提时期,尚未形成自我的审美心理,根据父母的愿望,在其童装的基本款式上加以打扮,也反映了其父母审美情趣。
一般来看,哈尼族童装的特点是简捷明快、符合儿童心理。
衣饰上绣制花纹多而鲜艳,佩饰较少,主要以动物的羽毛、狗牙、鹰嘴或银币作装饰,给人的审美趣味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
青春期的少女已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爱美之心最强烈阶段,并体现在衣饰和饰物的佩戴上。
哈尼族女子的发型和头饰,有许多隐秘的文化内涵,知情人一眼就能辨认其少女、未婚、已婚、已婚未生育等人生重要阶段。
因此,发型和头饰成为一个女子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