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

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

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

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

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

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

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

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

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

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

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

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

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

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

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

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

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

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

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

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

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

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

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

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

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蒸馏和沉淀,人类大概就不会悟出那些卓越的实验方法的奥妙,也不能育出强韧的科学精神。

在宗教中,人们用幻想的方式虚构出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借以说明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及其本质。

古代的人们通过自己梦中的景象的影响,认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人的灵魂离开身体的活动,他们开始思考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认为灵魂离开人体可以继续活着,这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样了。

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5]通过对同伴、同类的死亡,人们思考自身存在和死亡,追求永生是人类的一种目标。

古埃及人出于宗教的目的,为了灵魂的轮回而形成了用香料保存尸体的风俗,并掌握了粗浅的解剖学知识和医药学的知识。

早期人类的实际知识是和巫术现象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列宁:“注意: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联系。

现代同样,还是有那种联系,只是科学和神话间的比例却不同了。

”[6]宗教是人类对字宙奇迹、美丽、和谐的赞叹,宗教对宇宙的解释是异化的自然观。

自原始社会以来,各种宗教都在寻找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并产生了以宗教神话表现的各种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包含着许多错误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以后科学中包含的某些正确成分。

在原始宗教中包含了很多人们来自生活中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以及主观臆测,它通过种种禁忌联系人与自然。

很多宗教经典中记载了古代的科学知识,它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和科学在产生之后,从理论上说,就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但在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层面,既经常发生冲突、相互斗争,有时又相互联系、关系密切[7]。

现代物理学家伊恩·巴伯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看法的四种类型[8]:冲突论:主张科学和宗教之间是冲突关系的学者主要属于科学唯物主义者和圣经字句主义者。

科学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心灵、精神或上帝都是虚无的东西。

而且,他们还认为只有科学的手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宗教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或人类的真正的价值;而圣经字句主义者坚信应该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圣经》,不需要对《圣经》作出其它的多余的说明,并且只有《圣经》给予我们的关于世界、人类和上帝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且,圣经字句主义者通常把科学看作对圣经信仰的挑战。

自主论:主张科学和宗教之间是自主关系的学者认为,科学和宗教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都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科学和宗教都与对方保持着完全的分离,在二者之间既没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没有任何互动甚至对话的必要。

自主论者认为,科学和宗教所使用的追求真理的方法存在根本的不同,比如理性与信仰的根本对立。

而且,科学以事实作为一切结论的基础,但是宗教却以价值为基础。

科学的气质是客观的;而宗教却是主观的。

科学的结论可以被证伪,而宗教的教义则不能被证伪。

科学的语言所描述的内容是具体的事物在世界上运动的方式,而宗教的语言却表达了人类的感情、希望和信仰。

对话论:科学和宗教的对话作为一种联系科学与宗教的模式,主要涉及到科学和宗教在边界问题上以及方法论上的类似。

尽管科学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这个世界的很多道理,但是还有一些涉及到终极性质的问题,它们存在于科学的边缘或极限上,科学只能提出这些问题,却可能永远不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比如,如果说宇宙有一个起始,那么在宇宙诞生之前发生过什么?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我们会有同情心或为他人服务的本能?宇宙为什么存在而不会不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科学回答不了而宗教宣布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

关于科学和宗教的对话,有人认为科学检验结论的方法并非完全不同于神学的方法,比如说,两者都有一套检验结论的资料,只不过对于科学来说这些资料是实验的事实,而对于宗教而言是神圣的经典和教徒的个人体验;两者都有学者的团体,以便学者们相互协作来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真理;在甄别理论或教义的优劣时,两者都会运用理性的和审美的标准进行判断。

这些相似之处,都是科学和宗教的对话得以实现的基础。

整合论:主张科学和宗教是整合关系的论点主要来自自然神学,关于自然的神学和系统综合。

自然神学主张以世界上的自然万物为出发点,通过自然界为中介来发现上帝的存在、本性、意志与目的等秘密。

而关于自然的神学则以神学为不可变更的基础,并试图将活跃的科学发现纳入到僵化的神学当中去,其方法是根据新的科学发现来对神学重新阐述。

科学和宗教整合的目标是把神学与科学糅合在一个单一的体系中,它通常的方法是以一个单一的形而上学体系来作整合。

在这样的统一的体系中,关于神学和科学的理论研究的术语也是相似的,比如空间、时间、物质、因果关系、心灵、精神、甚至上帝等概念的意义都是相似的。

这样,就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把科学和宗教统一起来了。

从历史角度,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及科学与宗教对话的深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在上述的四种关系中不断变化[9]。

人类前文明时期(30万年前—公元前6世纪)。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低下,还无法形成像现代科学一样的实证知识和实验手段去探索自然和解释自然,于是作为人们信仰工具的宗教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认识和解释自然的重要工具,而且一度是惟一的工具。

人们在对人生的终极目的、现世与来世、幸福与痛苦、生与死、善与恶等问题进行宗教思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现象、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进行涉猎和思考,从而在宗教教义和经典文献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材料和观察证据,特别是在人们力图通过影响和控制神力来达到某种宗教目的的宗教仪式和巫术活动中,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去变革自然,从事原始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活动。

正因如此,在各门科学的萌芽时期,都有一个受宗教诱导的过程。

例如,卦相术对于数学、占星术对于天文学、炼金术对于化学、炼丹术对于医学、宗教割礼术对于生物学……等等,几乎没有例外。

巫术、占星术和宗教显然必须同科学的起源一并加以研究。

也就是说,在人类智力的早期阶段,宗教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知识则在充斥着神秘的、荒诞的种种宗教观念中逐渐积累、成长。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476年)。

之所以选取古希腊(而非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等文明中心)为代表来论述这一时期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由于古希腊哲学是近代科学的摇篮看,在以后宗教与科学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都与古代希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希腊时期人类已经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这时,基于感性经验基础上的猜想,对于那些感觉得到又把握得住的联系逐渐积累成为经验知识而发展成为科学;而对于那些人们感受得到但解释不了、掌握不住的现象就会设想为某种神秘的东西加以崇拜而发展成为宗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