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其核心病位在心、在脑,基本病机为为藏于二者的神失于濡养或者遭到扰乱而致使心神不宁。
不寐之为病涉及的脏腑包括心、脾、肝、肾、胆、胃和脑,其病性又可分为虚实,。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目涩耳鸣,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心神失养,脑海空虚所致;实证为火盛扰神,或瘀血阻滞,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闷且痛,多因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扰心,瘀血阻络所致。
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脑。
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肾精亏虚,脑海失滋,神不守持,亦为不寐。
其他脏腑,如肝、脾、肾、胆、胃的阴阳气血失调,亦可扰动心脑之神而致失眠不寐。
此时应从兼证上加以辨别: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为肝火内扰;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为脾虚失运;面色少华,心情烦闷,思虑不绝,不易入睡,睡中易醒,醒后不易再眠者,多为心脾两虚;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腰困胫酸而不寐者,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睡中惊醒,噩梦连连,多为心胆虚怯;脘闷苔腻,而不寐者,多为宿食积滞,胃气失和。
不寐之证,虚实兼有,而以虚为多。
因于虚者,其常见病因病机有:
1.七情过极,影响五脏及脑神,皆可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悲、过忧思更为常见,因为情志过激的变化往往耗伤五脏精气,精虚脑窍失养,则脑神不安,不寐即发。
其中以心、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心藏神,劳心过度,耗伤心血,心火独赤,扰动神明;或嬉笑无度,心神激动,神不宁位,亦易不寐。
脾藏意,思虑过度则耗伤脾气,生化乏源,气虚血亏,心神不荣。
肝藏血,血摄魂,暴怒伤肝,气郁化火,魂不能藏,亦为不寐。
2.劳心过度,耗伤阴血,或妇人崩漏日久,产后失血;或病后体衰,或大手术之后,以及老年人气血衰少,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脑失其养,而致不寐。
亦有因大吐、大泻、饮食、劳倦等损伤脾胃,脾胃失和,食少纳呆,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奉养心脑,致使心脑神志不宁而不寐的。
3.若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说:“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这里的“室”实指脑室,真阴不充于脑室,则不能主持神明,以致发生不寐。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扰动脑神,魂不入肝,心神不宁,以致不寐。
5.心虚胆怯,决断无权,于是易惊,心神不安,导致不寐。
也有因暴受惊骇,情绪紧张,终日惕惕,渐至心虚胆怯,而致不寐的。
不论因虚或因惊,往往二者互为因果,最终波及脑窍,不能安眠所致。
6、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因久嗜肥甘多湿之品,湿聚不化,演变为痰。
若痰火交蒸,上聚脑窍,扰乱神明,神不守舍,导致不寐梦多。
亦有肝胆胃火壅盛,引动痰火,痰火上扰清窍,心神不宁,烦躁易怒,不寐不安者。
不寐患者因于实者,常见病因病机有:
1.外感风寒,邪客太阳经脉,经久不愈,或者误治失治,邪传于里,邪从
火化,扰动神明致使脑神不安,夜寐不宁。
亦有因温热之邪,由卫转气,
邪热内蕴,扰乱心神,波及脑窍,脑神不宁,则睡眠不安,甚至夜难入
寐。
2.饮食不洁,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中焦,痰热上扰,胃
气失和,波及脑神,以致不得安寐。
即《素问·逆调论篇》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意。
亦有因肠胃宿食或燥屎内结,使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波及心神,遂致不寐。
3.情绪过度紧张,突受惊恐,气血逆乱,或屈无所伸,怒无所泄,气滞血
瘀,阻滞经脉,壅于血府,心失所养,甚则脑神亦失营血充养,以致不寐。
所以《医林改错·血府逐淤汤所治之证曰》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此血府逐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