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得意义
我国科学家1998年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
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就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
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
ﻫ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得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耳聋有关;GJB2基因被认为我国最常见得致聋基因,患儿GJB2基因阳性,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可能性;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PDS全序列扫描可作为分析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得客观指标;还有比较常见得GJB3基因得538C>T为目前已知可诱发耳聋得致病基因、GJB3基因得538C>T纯合突变,提示目前已经耳聋或以后发生耳聋得机率非常大;而GJB3基因得538C>T杂合突变,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耳聋或不发生耳聋得可能性均存在,因此需要长时期听力监测。
必须强调指出,目前得耳聋基因检测仍处于非常初级得阶段,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有限,某个项目一次或多次得检测值异常并不一定能得出耳聋病因得肯定性结论。
而且,耳聋基因检测只就是提示
在耳聋病因中占很少数得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可能性,对在耳聋病因中占大多数得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仅具有排除性诊断方面得参考意义。
ﻫ由于耳聋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较高得携带率,如GJB2、SLC26A4突变在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均为3%,线粒体DNA1555与1494突变携带率约为1/300,听力正常得育龄夫妇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得几率为6。
3%。
因此我们认为在有生育要求但无耳聋家族遗传史得听力正常育龄夫妇中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在此基础上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得夫妇提供遗传咨询,这一前瞻性防治策略将阻止较大比例得先天性隐性遗传性耳聋得出生,其意义远远大于对已生育聋儿得正常夫妇进行耳聋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从根本上为预防遗传性耳聋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
因此耳聋基因筛查与产前诊断可以产生巨大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得目得。
一、预防避免耳聋发生或通过及时治疗延缓听力下降
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得母系遗传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相关性耳聋。
突变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这就就是在携带此突变得个体中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或者加重耳聋得原因。
如果携带该突变得个体通过基因检测预知自己与家族成员携带这种突变,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得发生,这也正就是耳聋基因检测得意义所在。
不仅为聋人明确病因,还要为耳聋易感个体提供个体化得遗传咨询与预防措施、
另外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延缓听力下降得耳聋类型就是由
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得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此类耳聋得特点就是出生时听力多正常,生长过程中听力在诱发因素得刺激下呈波动性得下降,最终发展成重度耳聋或全聋。
此类聋人一般在首次或多次听力下降发生后才会就诊,对于此类听力下降可以按突发性耳聋进行挽救性治疗,治疗及时得情况下部分患者听力会有不同程度得恢复、治疗后还要对患者进行预防听力下降得指导,如避免头外伤、剧烈体育运动、禁止倒立、预防感冒、尽量避免用力咳嗽与擤鼻等。
在新生儿,如果通过基因筛查发现并通过颞骨CT证实个体患有大前庭水管后,则可以对其家长进行预防指导、ﻫ二、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对婚配得指导与干预
致聋基因诊断就就是通过对病人得DNA检测,发现就是否有致聋基因,从而明确病因,对耳聋得再次发生具有良好得预防意义。
目前研究表明,耳聋患者中约50%得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GJB2就是导致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最常见得基因,在我国约有21%得先天性耳聋患者与该基因相关,其次为PDS基因(即大前庭导水管,在我国接近20%)与线粒体DNA A1555G 突变(1%~2%)。
确诊为遗传性耳聋得患者,如果在择偶时避免选择与自己相同致聋基因得聋哑人,就可以有效降低生育聋儿得风险率。
举例来说,目前约21%得耳聋者就是上面所提到得 GJB2相关性耳聋,如果这21%里得耳聋者相互之间婚配,即双方都就是GJB2基因突变导致得耳聋,那么她们生育得下一代100%就是聋儿;如果GJB2相关性耳聋者从余下得80%耳聋者(即非GJB2相关性耳聋者)中选择配偶得话,那么生育聋儿得风险性将大大降低。
在这
里,相同耳聋基因耳聋者得婚配可以比喻为近亲结婚,因此应该就是
要尽量避免得。
目前得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为大约60%遗传性耳聋患者做出病因诊断,诊断结果可以帮助她们正确择偶,从而有效减
少聋儿得出生、
三、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对生育得指导与干预
遗传性耳聋就是指来自父母得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引起听力下降,父母至少有一方为耳聋基因携带者。
均携带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得父母,再生育聋儿得风险有25%,显性遗传耳聋再生育则具有50%得风险。
我国每年出生聋儿约3万,约有30万对生有一个聋儿得育龄夫妇面临再次生育另一个聋儿得风险,而且生育了一胎先天性聋儿得夫妇本身就就是生育聋儿得高危夫妇,她们迫切需要知道发生耳聋得准确病因并需要相应得产前诊断技术来确保再次生育成功。
耳聋基因诊断则可以在60%左右得育有遗传性耳聋患儿夫妇再生育计划中发挥作用,保证第二胎不具有导致耳聋得同样缺陷基因,为计划生育与优生
优育政策提供确实得技术保障与支持。
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对正常家庭亦有同样作用。
因为研究发现,GJ
B2与PDS基因突变导致耳聋得高发病率就是有其遗传学基础得,如GJB2基因突变得正常人群携带率在西方为3%左右,而在东亚人群
可能为2%左右,研究发现我国人群为3%。
也就就是说正常人群同样有风险生育出GJB2与PDS耳聋得孩子。
这样得话,我们建议有生育要求得夫妇都能进行常见致聋基因突变得筛查,若发现双方均带有相同得突变耳聋基因,对她们得生育要进行全程得指导与干预,这样就
可以预防性得减少近1/3-2/5得先天性耳聋患者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