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展报告写法参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展报告写法参考
和必要的证明材料复印件等。发表论文按常规文献引用方式列出。
第 2 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
报告正文 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 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
1、 年度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
本年度本项目完全按项目原计划设计内容进行,未做任何调整。2009 原计划为: (1)对市场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归类,并运用归纳演绎、类比比较等方法进行定 性分析,有关数据可上机处理。 (2) 进行数学建模、 数理统计分析, 编制不同地域、 城市、 时间段入境旅游流 (系 列)网络图。 (3)参加一次国内外旅游会议。 预期进展:完成资料分析任务,编制出系列图件,探索旅游流递进演化规律。 以上内容全部实现,未做任何调整与变动,并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2004PF
一. 项目负责人每年须填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 (简称 《进展报告》 ) , 以此作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跟踪、管理的主要依据。 二.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办法(查阅 ), 在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进展报告》 。 三. 项目依托单位认真审核, 于每年 1 月 15 日前将本单位受资助项目的《进展报告》 统一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归口管理部门。 四. 《进展报告》由报告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 报告正文请参照 “ 《进展报告》报告 正文撰写提纲”撰写,并可根据需要增设栏目,要求层次分明, 内容准确。项目执 行过程中的进展或研究成果、计划调整情况等,须在报告中如实反映。 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核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跟踪项目 进展与研究成果、核准项目负责人的次年度研究计划和调整要求,确定项目继续资 助的情况。对不按要求填报《进展报告》 ,或项目执行不力,或内容、人员等调整 不当而影响项目顺利进展的,视其情节轻重要求负责人和依托单位及时纠正,或给 予缓拨资助经费、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六. 《经费执行情况报表》由重大项目的课题和重点项目填报,重大项目每年度填报随 进展报告一同报送,重点项目在进行中期检查的年度填报。其他项目无需填报《经 费执行情况报表》 ,只需在《进展报告》中对经费使用情况和下一年度经费安排做 出必要的说明。 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调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学风,反对弄虚作假和浮躁作风,要求 工作认真、填报材料实事求是。部分探索性研究内容,虽经过努力,也可能没获得 理想结果或甚至失败,特别是面上项目。如有这种情况,也请在报告中实事求是地 反映出来,说明工作状况和发展态势,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专家参考。
项列出固定资产超过 5 万元的设备的名称、使用情况等有关说明。 5. 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说明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对
部分探索性强的研究, 有可能未获得理想结果或甚至失败, 请如实地反映, 说明原因、 工作状况、发展态势和建议等,供基金委管理人员或同行专家参考。 6. 附件:给出标注基金资助的已发表和已有录用通知的论文目录、其他成果清单
118577 0
电话: 029-85308445, 85308963
电话: 029-85310341 累计拨款: 30.0000 (万元)
填表日期:2009 年 12 月 30 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2004 年 11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
关于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的说明
项目批准号 申请代码 归口管理部门 收件日期
40771058 D010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进展报告
资助类别: 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 附注说明:
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 项目名称: 究 负 责 人: 马耀峰 电子邮件 : myfmx@ 依托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联 系 人: 张艳 资助金额: 30.0000(万元) 执行年限: 2008.01-2010.12
2.2 研究工作进展
(1)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特征及扩散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对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北京、上海和广 州三大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演化规律。从研究结果来看,环渤海是西部 各省区流量最大且最稳定的二手客源市场, 长三角次之, 珠三角流量最小且最不稳定。 这与三大区域入境游客类型有很大关系,西部地区多观光旅游,而东部三大区域入境 游客中,环渤海区域观光游客所占比例最大,而珠三角由于商务游客所占比例较大, 对西部观光类旅游资源不是很感兴趣,故虽然珠三角入境游客数量最多但向西部转移 游客却最少。 以长三角为典型区,重点研究了长三角西向扩散的流向、流量、流速、时空动态、 扩散密度、竞争态、均衡度及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对长三角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 特征与规律有了深入地把握和了解。 长三角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以 2005 年为界可分 为前期增长阶段和近期下降阶段。增长阶段入境旅游流倾向于向更广泛的地区扩散, 且年际变动比较稳定;而下降阶段则主要流向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省区(如陕、川、 渝、滇、桂等) ,年际间变化较大。根据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特征,旅游流主 要流向区域可划分为大西安、川渝和云贵三大典型旅游区。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入境 旅游流向西部省区的扩散呈现出“分散-聚集-再分散-再聚集”的变化过程,西部 地区接受长三角入境客流扩散辐射的力度越来越小,但并未影响西部入境旅游业的整 体快速发展,长三角入境扩散客流对西部地区国际入境旅游业的重要性虽逐渐降低, 但其重要性仍不可替代。从本质上看,长三角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一种在旅游目 的地、中转地、客源地、旅游通道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构成的自组织复杂系统。旅游 流扩散系统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在无序状态和有序状态结构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第
报告正文撰写提纲
1. 年度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简要说明是否按计划进行, 哪些研究内容根据国内
外研究发展状况及项目进展情况做了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进 行,原因何在。 2. 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 本部分是进展报告的重要部分 , 请认真撰
第 4 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
入境游客基于客源地、旅游动机、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家庭结构及旅游方 式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对长三角入境旅游者西向扩散规律的分析发现: 长三角西向扩散的入境游客客源地主要以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为主,同时来自非 洲及其他地区的客源明显增长;旅游者西向扩散的旅游动机除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占 主要地位外,商务旅游动机显著增加,会议、文化/体育/科技交流、宗教朝拜、探亲访 友及其他旅游动机变化不大,其所占比例仍较小。 西向扩散的入境旅游者男性(52%)略多于女性(48%) ,男女性入境游客最喜爱 的都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大西安旅游区,其次是云贵旅游区和川渝旅游区;西 向扩散的入境游客年龄集中在 25-64 岁,其次是 15-24 岁的青年学生游客群体和 65 岁以上的老年游客群体,所占比例最小的是 14 岁以下的少年游客群体;职业构成上, 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商贸人员、退休人员和军人,服务员或推销员、 学生群体所占的比重最小;扩散的入境旅游者学历结构有较大提升,大专和本科学历 的占 44.4%,硕士学历的占 21.4%,拥有博士学位的占 8.6%;单身游客没有家庭负担, 是最大的西向扩散游客群体;有 18 岁以上孩子、结婚无孩子、空巢家庭的老人等游客 群体也有较高出游机会;有 18 岁以下孩子及其它家庭结构的游客群体出游机率最小。 西向扩散入境游客中,自由、随意的散客方式成为首选,自己或与家人商定旅行 计划,之后单独出行或与家人、朋友一起出行。散客旅游者所受约束较少,停留时间 较长。通过调研发现,旅游者在川渝旅游区平均停留 4.0 天,在大西安旅游区平均停 留 6.3 天,而在云贵旅游区平均停留 7.8 天。 (2)提出了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扩散概念模型和概念表达式 入境旅游流的扩散过程,是由中转口岸向旅游目的地扩散以及以各典型旅游区为 次级扩散核心的“二次”扩散转移过程构成,其概念模型如下图 1 所示。若将口岸中 转地、目的地及次级目的地各自看成一个节点,则各自构成自身的旅游空间场,都具 有吸引与辐射扩散两种功能。 当口岸城市的场能 EcF > EcG 时, 入境游客将通过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 i 扩散;城市 i 同样具有各自的集聚与辐射两种场能;对口岸城市而言,其 EiF < EiG ;对 其周边势能更低的次级目的地 j 而言,其场能 EiF > EiG ,入境旅游流将从 i 继续向 j 扩 散。
第 5 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
中转地 旅 游 势 能 中转口 岸城市
目的地 (次级中转地) 旅游通道 西部某中 心城市 i
次级目的地 i 周围其 他目的地
旅游通道
旅游流扩散方向及距离 图1 旅游流东-西梯度扩散转移的概念模型
物理学中的物体在运动中会做功,其能量将逐渐减小并转化为功。同样,入境游 客在从中转地到目的地的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空间位移,同样也会做功(这种功可将其 理解为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旅游体验) , 入境旅游流的能量将在位移中逐渐减 小并转化为功,即随着旅游者旅行空间距离的逐渐增大,其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旅游 体验也将越来越多。入境旅游流在从中转口岸城市向西部旅游目的地的扩散转移过程 中,随着旅游流扩散距离的扩大,其旅游势能逐渐降低,而当旅游流在某目的地 j1 所 具有的势能与另一旅游目的地 j2 本身的旅游势能相等或接近时,则目的地 j2 的吸引力 就不足以使游客由 j1 继续向其它旅游地扩散,此时入境旅游流扩散中止,旅游者将回 到原中转地选择出境或从 j1 直接出境。 旅游流扩散系统由旅游者、中转地、目的地、旅游通道等要素所构成。其中,中 转地是旅游势能最高的区域,目的地(或次级中转地)是旅游势能较低的区域,而次 级目的地则是旅游势能最低的区域, 这三个不同的旅游势能区域间形成了势能梯度差, 导致旅游流产生扩散流动;而旅游通道则是连接旅游地的“滑板” ,该滑板因其摩擦系 数的不同,对旅游流扩散作用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功能。 一般认为旅游流在扩散过程中会受到推力、拉力的影响,并在两种力作用下向旅 游目的地产生流动。本课题研究认为旅游流扩散的机理除受到推力、拉力影响外,还 受到另一个重要作用力的影响——中转力。如果将自身推力定义为 P,将目的地的拉 力定义为 Q,将中转地的中转动力定义为 Z,中转地与目的地间的摩擦力定义为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