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
《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
内容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内容既包括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溶解过程和沉淀过程,又牵涉到平衡知识。
所以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化学平衡知识之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最后一单元。
使得学生能够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溶解,离子生成沉淀,难溶强电解质溶解和生成沉淀速率相同而达到平衡状态三个层次上来学习研究这部分知识,即能用已学的离子反应和平衡的知识来帮助解决本节课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
(2)沉淀溶解平衡知识无论对于化学本身还是对化工生产及人们的生活实际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判断沉淀能否生成或是溶解;如何使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更加完全;如何创造条件,只使某一种或某几种离子从含多种离子的溶液中完全沉淀下来,而其余的离子却保留在溶液中,这些都是实际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沉淀溶解平衡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的补充使得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更加完整。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2.理解溶度积的概念,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
3.知道沉淀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
4.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领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3.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2.知道沉淀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学习从接触化学学习就开始了,特别是通过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反应原理的学习,特别是学到整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块的时候,教师只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如生活和工业生产真实的情境和探究实验,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平衡的知识解决部分问题。
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帮助他们设计该部分内容中必须要掌握的一些基本问题,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方法,帮助、指导他们总结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方法,从而能从纯粹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学习方法学习和提高化学问题解决能力上。
三、教法分析
情境法——用电脑展示图片真实的问题,通过真实的情景设计复习回顾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学习新的知识。
例如:设计“吃糖为何会出现龋齿?”问题。
实验探究法——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如“向MgCO
3饱和溶液中滴加Na
2
CO
3
溶液”的实验,
帮组学生理解难溶物在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过程。
类比法——引导学生学习溶度积Ksp时,启发学生联系已学的平衡知识和溶解度的概念,而不是单独来理解。
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一系列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主动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流程设计
1.真实情境问题设计
(1)吃糖为何会出现龋齿?
(2)你知道硬水(含Ca(HCO
3)
2
、Mg(HCO
3
)
2
)加热后,得到的锅垢的成分是CaCO
3
、Mg(OH)
2
,
醋酸为什么能将水垢去?
(3)工业生产原料NH
4Cl中常含有FeCl
3
,如何将FeCl
3
除去?
(4) 误食可溶性钡盐造成中毒,应用?来洗胃
(5) 工业上处理重晶石是制备含钡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但它不溶于酸,可以在溶液中加入过
量的碳酸钠,难溶的BaSO
4就可以转化为较易溶的BaCO
3
这一过程的原理是什么?
(6) 溶洞的形成与碳酸钙的溶解平衡有关系。
你能解释吗?
(7) 由三聚氰胺引起的小儿肾结石,症状轻的时候可以通过多饮水排结石,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探究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