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起源
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有徒手技击(如拳击),但传统武术只属于中国,故被称为“中国功夫”。
何谓中国传统武术?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即所谓“武艺”。
广义武艺含徒手技击和执械技击两部分;狭义武艺仅指徒手技击,以“拳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 “手搏”:先秦时期兴起的徒手技击
作为国术之武艺起源于何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这里的“禽”即擒,原始武术动作可能模仿于禽兽,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即属仿生,有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在黄帝时代便已出现。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
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这个“武”字与武术之“武”毫无关系,是一种军事行为。
另一个可以代表武艺的“拳”字,在甲骨文中则未发现,可见武艺与拳术在甲骨文时代并没有形成概念。
但这并不能断定当时不存在武术行为,含有武术动作的“?Y(斗)”字在甲骨文已发现,从字形看明显是两个人徒手相搏!
拳术在先秦时表现为“手搏”,手搏即徒手技击,包括现代格斗的成分。
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
夏朝的末代王桀和商朝的末代王纣都曾是手搏高人,《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
”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砩桁福?搏兽于敖。
”
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谁敢拿
生命开玩笑啊!有个叫冯妇的人便这么勇敢。
据《孟子?尽心》记载:“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
”与兽相搏习武之风,到辽金时期仍很流行。
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一次围猎中遭遇猛虎,随行主事官员陈昭衮眼疾手快,跃跨虎背,把老虎打死。
这类搏虎高手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
“兵技巧”:汉朝人热衷的练武之道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时期,后世频繁的“比武”现象当时已出现。
《春秋?Y 梁传?僖公元年》记载,鲁桓公的小儿子友便曾向莒国领军人物“约架”,要徒手“屏左右而相搏”。
结果友不敌,失信使诈,用宝刀暗杀了,从武德上讲,友赢得一点也不光彩。
先秦在中国武术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拳勇”概念
的提出。
《诗经?小雅》中的《巧言》一诗称:“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大概意思是,既没有武力,又无勇气,只能制造祸乱。
春秋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齐国最重拳勇。
齐桓公出于强国的需要,曾要求地方大力举荐身手好的人。
到了汉朝,中国传统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汉朝为对付北方匈奴人,大力提倡民间习武,晁错便建议:“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
”民间尚武之风顿起,武术理论也随之发展。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
”其中被视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武术著作《兵技巧》曾提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兵技巧》中有《手博》六篇,推测是当时的拳法专著,可惜具体内容已佚失。
汉朝人称手搏为卞(?\),习武时很注重力量锻炼,
当时民间流行的方法有“翘关”“扛鼎”,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便“力能扛鼎”,至今其老家宿迁民间仍流行扛鼎活动。
在东汉末期乱世中,身手不凡之人都成了“英雄”,在三国迷眼中有“第一猛将”之称的吕布便擅长手搏,拳法出众。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布拳捷避之。
” “拍张”: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武术表演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习武似乎更为勤奋,如今武林中人崇尚的“闻鸡起舞”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武术高手。
据《魏书?高祖纪下》记载,孝文帝拓跋宏“少而善射,有膂力。
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
南朝梁武帝时名将羊侃同样武功盖世,指掌功夫了得,有一次他抓住殿前柱子,手指竟然陷进了柱子里,可见功夫之深。
后赵皇帝石勒则是拳术过人。
据《晋书?石勒载记》,在未当皇帝前,石勒常挥拳与邻居李阳斗殴,但“不打不相识”,石勒当了皇帝后马上让李阳当上了参军都尉,他还特地举起李阳的手臂笑着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
徒手单人表演性武术“拍张”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据《齐书?王敬则传》记载,南朝人王敬则擅长武术表演:“年二十余,善拍张,补刀戟左右。
”这种强调表
演功能的武术更多地被称为“武艺”,武林诟病的“花拳绣腿”与其难脱干系。
今天的少林拳可追溯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专门为来华的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在今河南嵩山建了少林寺。
据唐人张?|《朝野佥载》所记,佛陀弟子、禅
师稠“拳捷骁武”,还有轻功,能“横塌壁行”,就是后来所说的奇功“飞檐走壁术”。
隋末时,少林寺僧助当时
为唐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对手王世充,更使少林武术火遍天下。
到了唐武则天时,“武举制度”确立,鼓励“教人习武艺”,少林武术在唐朝拥有了崇高地位。
明代,少林武术已天下无敌。
明谢肇?J《五杂俎?人部一》记载:“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少林武术最出名的是棍术而非拳术,明朝后期少林武僧才“多攻拳而不攻棍”。
“白打”:武艺中第十八艺
武术开始获得最广泛的群体基础是在宋朝,武林中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概念就是这时出现的。
宋朝人崇尚拳术,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独创“赵家拳”。
宋代流行的角抵表演中,拳术表演部分是少不了的。
元明时期徒手拳击之术被称为“白打”,民间俗称“打拳”,属于“十八般武艺”之一。
据明谢肇?J《五杂俎?人部一》(卷五)所记:“武艺十八般,而白打居一焉。
”
白打在十八般武艺中位列第十八:“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Γ涣?,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到明朝时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套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曾亲编《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详述实战功能的拳术套路:“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传统武术流派纷呈,仅拳法便有十一家: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挂拳、孙家披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神拳、九滚十八跌打挝拳。
明代郑若曾于《江南经略》中称:“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
这些拳法,到明末时总体分为“内
拳”和“外拳”两大类。
外拳以少林拳为代表,为攻击型武术;内拳以武当拳为典型,讲究“以柔克刚”,强调“以静制动”,清代形成的流派“太极拳”便属于内拳。
内拳虽然不提倡主动出击,但并不示弱。
被奉为正宗的张松溪内家拳威力便很大,擅于“点穴”。
《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称:“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