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测试卷424.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
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
这反映当时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国家的统一C.分封制的盛行 D.民族的隔阂25.《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诸大实业家,有从事于畜牧的,有从事于种树的,有从事于开矿的,都非占有山泽之地不行。
据此可知当时大实业家A.具有环保意识 B.非法占有国有资源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26.《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27.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 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28.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
这种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逐步解体。
这种变化反映了A.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 B.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减弱C.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 D.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29.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
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 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30.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中说(1937年7月17日):“我们既是一个弱国,便只有拼全民族生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表明A.国民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1.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
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实践。
据此可知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A.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 B.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2.有学者认为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
这说明罗马文明的价值在于 A.单一政体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B.法律制度的基石作用C.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 D.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古文明33.李剑鸣认为美国的建国者确立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机构行使,同时强调三种权力的平等和平衡,在相互制约中实现合作。
这反映了美国分权体制A.实行等级分权 B.背离“限权政府”理念C.体现了联邦主义原则 D.实行了功能性分权34.下表是某时期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1964—1979年)40.4通货膨胀率(%)这些变化A.推动了撒切尔夫人的改革B.反映了英国强国地位开始沦丧C.说明了自由主义实践的局限D.折射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35.新兴经济体是21世纪初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指的是一批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
它的崛起A.遏制了美国单极霸权主义 B.带动了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发展C.推动了全球治理并解决了全球问题 D.逆转了当今世界格局走向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1s.com/)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
……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
……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
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
……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
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
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
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
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
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
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
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府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晴汉族政治集团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
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对国家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载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就国际法的效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请考生在第 45~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忽必烈采用兼容并包的一体化经济政策,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以恢复经济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政策便是“币同制”。
忽必烈认为,若出产铜铁的地区都有权进行采矿铸铜、铁钱,可能造成割据,所以应当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
元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非常接近现代货币制度。
政府颁布了《银钞相权法》、《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多部法律,详细地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办法,要求将金银都集中于国库,禁止民间买卖。
——摘自唐犀《元代二元民族法律观念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货币制度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改革货币制度的意义。
(6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集中力量摆脱经济危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1935—1937年,连续出台了3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1941年3月,美国又通过了《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9月,苏、美、英三国签订第一个议定书。
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摘编自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变化。
(9分)(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原因。
(6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现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向当时被西方经济学界誉为“大师”的剑桥教授马歇尔学经济学,先后出版了《货币政策论》、《货币论》、《走向繁荣之路》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书。
他的总量分析法,抛开了传统的个量分析,从而使经济学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过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最深。
危机的频繁发生,使西方国家的决策人急于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方法,而传统的以“自由放任”为主旨的经济学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凯恩斯主义随之应运而生。
从那时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
并被许多西方人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时代”等。
——摘编自罗静兰等著的《西方文化之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及其功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6分)高三历史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41.(25分)(1)特点:采取分而治之方针;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隶属于中央集权制等。
(任答三点,每点3分,共9分)意义: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防范了地方割据,维护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
(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2)原因: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国内农民起义的发展;满清贵族的保守与传统军队战斗力的不足;汉族有志之士的学识、见识和理想追求等。
(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影响:扩大了地方权势,削弱了中央集权;改变了晚晴统治集团结构;汉族集团的西学东进,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42.(12分)示例一观点:国际法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分)论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为了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共同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不同类别的系列国际法。
在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对维护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