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地理人教第二册: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0地理人教第二册: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从图示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等方面都有影响。
(3)图 a 所示的城镇有深刻的________文化烙印,是这些城市赖以生存的 ________。
科学思维 地域文化的形成类型
第(1)题,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第(2)(3)题,地域文 化影响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图 a 中的建筑是具有典 型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宗教文化是该类城镇生存的基础,而图 b 中的景观 是典型的欧洲城镇风格。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城镇道路
B.城镇建筑
C.城镇交通工具 D.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 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 的建筑。
答案
解析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 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镇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
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镇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
动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
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地域文化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01 地域性 。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
可以是 □02 非物质 方面的。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03 景观 入手。 (1)自然景观: □04 较少 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 □05 文化 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商业区布局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答案 B
解析 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故 A 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 地为主,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 生长,故 B 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 C 项错 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 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 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 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 于自然景观。
答案
解析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 人类创造的。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 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另外,城镇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沿海、沿江、沿
湖城镇多利用 □10 水体 表现城镇特色。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 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 □11 黄浦江 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
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城镇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影响力,
提示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
的 □01 色调 、 □02 色彩 。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 文化意识
和 □04 审美情趣 。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
□05 价值 追求。
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 )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 )
答案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
其景观体现的 □01 人地和谐 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 求等。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 )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 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 )
科学思维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第(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 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 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商业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 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方服饰差别不大。
[答案] (1)A (2)B
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 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 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燥
B.气候湿热
C.地表不平
D.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 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答案
解析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 (1)C (2)A
答案
提升运用能力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 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 1~2 题。
[成果展示] (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 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 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答案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城镇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
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 □01 空间结构 产生深刻影响。城镇建筑
答案
提升运用能力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 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 1~2 题。来自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
答案 C
解析 从建筑材料和房屋的结构可知,该地气候湿热,因而最可能位于 海南岛。
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 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 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 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科学思维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 代文明的崛起。第(2)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 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提示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 放性。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 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 世纪 70 年代以后, 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满族住房,一般东 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 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 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 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 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 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 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中国“福建土楼”于 2008 年 7 月 6 日在加拿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答案 D
答案
解析 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 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
解析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成果展示] (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 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 部的平等团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