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说明《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以“真情、细部、深度”为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项羽之死》的文字比较浅显,温州中学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大意。

文章的疑难之处在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和“项羽之死有没有价值”等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

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需要对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读。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而无论是除旧还是纳新,我们都需要做艰苦的努力。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1〕《项羽之死》的教学正是基于这种“除旧纳新”的教学目标而做的改革和尝试。

二、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项羽之死》。

在鸿门宴中,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

在垓下,英雄走到了末路。

军帐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万千汉军重重围困。

绝境中,他慷慨悲歌,作诗《垓下歌》。

(学生齐读《垓下歌》。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生:悲。

师:(板书:悲)悲什么?生:他悲哀自己曾经力能扛鼎,而今却再不能驾驭自己的宝马在战场上驰骋拼杀,再不能拥有美人了。

师:的确,这里有对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在巨鹿之战中,司马迁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多媒体出示),那时,他是多么虎虎生威,而现在,英雄回天无力,托身无所。

这首诗,四句话,一句一叹,情感浓烈。

“可奈何”“奈若何”,反复咏叹,写尽英雄失路之悲。

(教师补充材料,多媒体出示——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指出:“‘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垓下歌》,体味其中悲情。

(一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可奈何”“奈若何”两处运用颤音。

众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得太好了,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末路英雄的身边。

这首诗,项羽“歌数阕”,唱一遍不足以表达感情,他反复地吟唱,我们也试着“歌数阕”,再次感受末路英雄的悲情。

(学生齐读。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学生摇头叹息。

)师:这首歌是项羽主唱,美人和之。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位从未流过泪的西楚霸王竟“泣数行下”。

而在乌江,自刎前的一刻,他的表情却是笑的。

前后一泣一笑,意味深长。

这里,司马迁写道:“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多媒体出示——比较“敢”与“能”:在《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生:“敢”是对项羽的畏惧,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能”可见项羽左右虑及自身的命运,不禁悲哀哭泣。

师:仅仅是如此吗?那左右完全可以逃走,刘邦阵营中就有许多人是项羽的老部下。

生:主要是左右受到项羽情绪的感染,也跟着哭泣。

“能”写出了英雄末路的凄惨和悲壮。

师:你补充得很好。

一字之差,其中蕴涵的情感也不一样,可见司马迁用笔之精当。

司马迁的生花妙笔,让我们通过垓下之围看到项羽的多情:柔情、悲情,还有豪情。

尽管是穷途末路了,但他终究还是个力拔山气盖世的霸王。

细读文章的二、三两段,找一找项羽拔山盖世的意气体现在哪里。

生:项羽说“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他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他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临死前还要为大家酣畅淋漓地、痛痛快快地表演一战,这个“快”字,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勇猛。

生:临死前,项羽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固然表现出他自负的一面,但比起曹操,被马超追得割袍断须,以及在华容道上狼狈逃窜,项羽显得从容镇定多了,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拔山盖世的豪气的一面。

师:能由此想到曹操,并加以比较,可见你深厚的文史积淀。

生:文中写道:“大呼……遂斩汉一将……瞋目而斥之,赤泉侯人马俱惊。

”项羽还未动手,两眼一瞪,大喝一声,对方就已胆战心惊,魂飞魄散了。

师: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两句的描写在语言节奏上有什么特点?生:短句,快节奏,仿佛有金戈铁马之声。

师:请同学们齐读,读出其中的速度感和力量感。

(学生齐读,声音短促、急迫,声情激越。

)师: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

《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

比较《三国演义》中的两段描写——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

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

(多媒体出示)它们与司马迁的描写非常相似,后代写人物,凡是写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项羽这个样子。

当然,这显然是司马迁的夸张,但司马迁这样写,不正为了表明项羽的神勇吗?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形象(板书:英雄)。

想要快战一番,就快战了,想要为公取彼一将,就真的轻而易举地斩一将了。

所以在《项羽本纪》论赞中,司马迁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多媒体出示):“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但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竟也走到了末路,经历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来到乌江,上演了人生的最后一幕。

(生齐读第四段。

)师:我们继续体味司马迁精彩的细节描写。

这里,司马迁写道:“项王笑曰”,笑,是怎样的笑?在笑字前可以加个什么词?生:悲笑。

此时,英雄满腔怨愤,无力回天,托身无所,是英雄失路的悲笑,与前文的“泣”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狂笑。

楚地多狂人。

项羽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自然自负,也自然无所畏惧,无视死亡。

生:轻蔑地笑。

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是天要灭亡他,他无憾于自己,面对死亡,他很镇定。

师:大家钻研得很深,走到项羽心里去了。

再来看几个标点符号。

文中“我何渡为”,“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不用问号,有什么深意?生:这里已经无须设疑,他已坚定了自杀的决心。

师:后文两个问号又包含了什么感情?生:这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和忏悔。

师:把这复杂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

)师: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英雄形象出现了。

他骁勇善战,又自负自叹,逞匹夫之勇。

这正是《史记》的实录原则,不虚美,不隐恶。

在生死抉择的关键,英雄选择了站着死。

项羽24岁起兵,这时,他31岁,正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他为什么选择死?这种死有没有价值?(学生讨论、交流。

)生:性格决定命运,以他的豪气,他是不堪受辱的,只能选择死。

其实,他没想那么多,只是随性而为,所以,二话不说,把头赠给同乡了。

从个体生命角度来说,他的死毫无意义。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

我以为他死得坦荡磊落,笑着拒绝乌江亭长,从容地赠宝马、送头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荣誉、血性。

生:他愧对江东父老,强烈的自尊让他选择了自刎。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项羽死得有尊严,比泰山还重。

他的死激励了后代无数的志士仁人。

李清照就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的就是项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雄气概。

师:在面对绝境、面对死亡的时候,普通人是慌张、恐惧,可是项羽没有,他有的是从容镇定,有的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是赠头颅给故人的义气,这就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汉子精神。

他的死是气贯长虹的。

套用余光中先生评价屈原的话说:他是站着死,他的死就是他的不死。

古人说:“《项羽本纪》是太史公以全神付之,才成此英雄力量之文。

”为什么司马迁对项羽情有独钟?英雄惺惺相惜啊!联系司马迁的身世,他被诬陷,坐冤狱,受宫刑,却还能直起身子做人,完成千古《史记》,这不正是一种英雄精神吗?不正是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虽败而不失尊严,败而不失骨气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吗?司马迁是如此欣赏项羽,才如此浓墨重彩地悲英雄。

项羽这样一个英雄虽然死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一直延续着。

李清照说得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悲英雄的最好总结。

三、反思钱理群教授说过一段言辞恳切的话:“我想,我们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出发点)不应该是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始吧——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要珍惜自己从作品实际中得出的审美体验,它正是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础起点。

”〔2〕本课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实践课前的教学设计安排——从文本出发来分析和研究。

从文本出发,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尊重文本。

而这又是与备课这个基础而又极其重要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备课要做到“繁则明,详则精,审则灵”。

要达到“明、精、灵”的目的,非锐意穷搜,执著一念不可。

本课的设计,可谓费尽心思,这一点从上述的课堂实录所旁征博引的“教学资料”就可见一斑。

同时,这节课非常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熏陶教育”,这体现在“真情、细部、深度”三个方面的阅读指导上。

“真情阅读”指的是让学生带着真情去诵读文本,去建立和人物形象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纽带。

课例中有两处精彩的朗读。

一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垓下歌》,体会末路英雄的豪情、悲情和柔情。

通过这个环节的朗读,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并且为英雄末路而叹惋。

另一处朗读是在课文的结尾,项羽拒绝东渡乌江时所说的那段荡气回肠、知耻重义的话语,学生在朗读中正确地把握项羽的内心世界,使关于项羽之死有没有价值的课堂讨论有了水到渠成的情感铺垫。

“细部阅读”是近年来阅读教学中备受关注的教学理念。

这里的“细”不等于琐碎,而是要精,要精练和精彩。

在课例中这样的精练和精彩之处很多。

如“可奈何”“奈若何”的作用,“泣”与“笑”、“能”与“敢”的对比,“快战”的揣摩等。

从诸多的细节体会中,让学生准确地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也让学生明了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杰出才情。

“深度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作出的阅读努力。

本课例的深度设计是基于这个讨论题的:“项羽为什么选择死?这种死有没有价值?”部分学生对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都能够报以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对他的死给予了公正、客观的评价。

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种“独特体会”往往会把我们的阅读引向深入,在课堂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独特和深度的完美结合。

记得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这要经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没有人能替代我们,也没有人能使我们免除这种跋涉,因为我们的智慧是一种我们最终赖以观察世界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