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1、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实质细胞体积的缩小。

2、增生:指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可引起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3、肥大: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举例说明什么是萎缩、增生、肥大、化生萎缩:生理性:如老年性萎缩病理性:缺血性萎缩---脑缺血→脑萎缩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废用性萎缩---长期卧床→肌肉萎缩内分泌性萎缩---脑垂体肿瘤→肾上腺萎缩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肌肉萎缩增生:生理性:妊娠→子宫肥大病理性:高血压病→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肥大:生理性:妊娠→子宫增生病理性:激素↑→增生化生:上皮细胞之间的化生(1)、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2)、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间叶细胞之间的化生(1)、软骨组织或骨组织化生6、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7、脂肪变性: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8、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9、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0、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

1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12、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13、糜烂、溃疡: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称为糜烂。

较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14、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15、坏死的形态学标志: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浓缩(pyknosis)核染色变深,体积缩小;⏹核碎裂(karyorrhexis)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中;⏹核溶(karyolysis)DNA降解,核染色浅淡,最终核消失。

细胞质的变化、间质的变化:胞浆:嗜酸性增强/红染细颗粒状间质: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16、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的特点:凝固性坏死: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多较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液化性坏死: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干酪样坏死: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17、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的区别:干性坏疽,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病灶干燥,皱缩,黑色,分界清楚。

湿性坏疽,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也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且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气性坏疽,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18、坏死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19、按再生能力的强弱人体细胞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如表皮、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如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20、肉芽组织: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形态特点大体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

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结局:“三少一多”,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目减少,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

21、瘢痕: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瘢痕对机体有力的一面: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保持组织器官的坚固性。

不利:收缩,粘连,组织增生过度。

22、创伤愈合:一期: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特点:切口数月后形成一条白色现状瘢痕。

二期: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特点:坏死组织多,伤口大,愈合时间较长。

23、什么叫炎症?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炎症(inflammation)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所发生的防御为主的反应。

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

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24、急性炎症时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及白细胞在炎症局部的作用如何?渗出过程:边集→粘附→游出→趋化作用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物质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作用:1)吞噬作用2)免疫作用3)损伤反应25、纤维素性炎症的特征⏹特点: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

⏹病因:细菌毒素、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素⏹镜下: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部位:粘膜、浆膜和肺组织⏹黏膜:假膜性炎⏹浆膜:绒毛心⏹常见的疾病:白喉、细菌性痢疾26、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脓肿(abscess) :即局限性化脓性炎。

⏹(1)特征:以局部织溶解液化,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为特征。

此囊腔称为脓腔。

⏹(2)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3)好发部位:皮肤、内脏(肺、肝、肾、脑)。

⏹(4)结局:⏹①小脓肿吸收消散,如疖。

⏹②大脓肿可致脓毒败血症,需切开排脓。

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1)特征:炎症局部组织高度水肿,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

⏹(2)原因:溶血性链球菌⏹(3)好发部位:皮下组织、阑尾、肌肉⏹(4)结局:无明显坏死,痊愈后不留痕迹。

27、急性炎症的结局(一)痊愈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二)转为慢性(三)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2)淋巴道扩散3)血道扩散: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血行蔓延:病原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引起蔓延。

(1) 菌血症:血中有细菌但未大量繁殖,不引起症状,细菌可很快被扑灭。

许多炎症早期都有菌血症。

(2) 毒血症:细菌毒素或毒性产物入血,临床上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寒战、发烧等)或休克(3)败血症:细菌入血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并常有皮肤粘膜出血点(4)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症表现,还在器官、组织形成多发脓肿。

28、什么是肉芽肿性炎?分几类?病理特点如何?炎症局部出现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并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1)感染性肉芽肿:类上皮细胞+朗罕斯巨细胞+干酪样坏死(2)异物性肉芽肿(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异物)如手术缝线、石棉、滑石粉、尿酸盐粉尘、(痛风结节)等(3)原因不明的肉芽肿:如结节病肉芽肿病理特点:书p7929、炎症的局部表现极其病理学基础是什么?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1、红: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早期:动脉充血晚期:静脉充血2、肿:充血、渗出、增生3、热:充血使局部血量↑,炎区代谢↑4、痛:炎性渗出物5、功能障碍:组织受损→功能障碍30、炎症的全身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发热2)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4)实质细胞病变意义:书p6531、什么是肿瘤异型性、分化程度?他们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如何?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异型性大:分化低、恶性程度高;异型性笑:分化高,恶性程度低。

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相似的程度被称为分化程度。

31、肿瘤的实质是肿瘤细胞,间质是结缔组织和血管32、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影响:良: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

恶:可引起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等。

累及局部神经,可引起顽固性疼痛。

33、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复发很少复发常有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是局部压迫或阻塞较大,压迫、阻塞、破坏组织、出血⏹感染、恶病质,副肿瘤综合征34、鳞癌的结构特点:有癌巢、角化珠、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p9736、何谓癌前病变?列举5种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

这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

P10237、何谓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非典型增生:用来描述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多用于上皮的病变,包括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原位癌:常用于上皮的病变,指异型性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P10338、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表现如何?细胞体积异常、肿瘤细胞的大校和形态很不一致、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增大,胞核与细胞质的比例增高、核的大小、形状和染色差别较大,核仁明显、体积大、数目增多,核分裂象增多、出现异常核分裂象。

P8339、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哪些?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浸润性生长。

40、以胃癌为例,试述其可能的扩散途径(1)直接蔓延(2)淋巴道转移:主要途径,癌组织→幽门下及胃小弯的胃冠状静脉旁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门或肠系膜根部淋巴结(3)血道转移:晚期,门静脉→肝、肺、脑、骨。

(4)种植性转移:腹腔、卵巢(→转移性黏液瘤Krukenberg瘤)等41、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

42、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

冠状动脉43、高血压的病理变化。

良性高血压:功能紊乱期: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动脉病变期:细小动脉硬化、肌型小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内脏病变期:心脏病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大,肾脏病变轻者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脑病变:脑水肿或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视网膜病变。

恶性高血压: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

44、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期、增生期或肉芽肿期、纤维化期或硬化期。

45、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的病因及基本病理变化。

主要由毒力相对较弱的草绿色葡萄球菌所引起,还有肠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立克次体、真菌等均可以引起此病的发生。

病理变化:除有心脏体征外,还有长期发热、点状出血、栓塞症状、脾大及进行性贫血等迁延性败血症表现。

46、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基本病理变化:病变初期:瓣膜内出现黏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瓣膜闭锁缘形成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病变后期: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瓣膜间互相粘连等腱索增粗、短缩,当炎症累及房、室内膜时,引起内膜灶状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

47、大叶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性质、病变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