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知识储备】:1、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概念:一种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2、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叙述腔调即叙述口吻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举例:________________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海明威,________________欧·亨利,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_________________余华……★考点解析【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却是全知视角,因为文中的“我”即上帝★课内知识要点《桥边的老人》一、字音蹒跚脚踝疲惫不堪踯躅踟蹰踌躇二、字形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三、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一向以___________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成为表现美国“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_______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

另有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格特点: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________________著称,俗称______________”,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的创作理论:“_____________”——“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____________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山理论分析:看似简洁的对话,却蕴涵大量的信息。

如: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墙上的斑点》一、字音一哄而上哄堂大笑哄骗赝品别墅铁裙箍芜菁节衣缩食充塞花穗箭镞都铎凛冽古冢鸟窠二、字形赝品与义愤填膺箭镞与花团锦簇油漆与膝盖三、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______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_________________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名。

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觉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代表作家作品:(爱尔兰) 乔伊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 福克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 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普鲁斯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知识储备】:1、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3、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