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主题相关知识,掌握小说主题的作用。
2、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表现的意义。
4、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5、以《丹柯》为例,让学生获得小说主题的知识和感悟小说主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高尔基(1886-1936),苏联(国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11岁即开始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炼金术士》又名《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巴西(国籍)作家保罗·戈埃罗(人名)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曾在美、法等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榜首。
文章以“炼金术士”为题,其含义是人生也是一次炼金的过程,只有经历越多,才能炼出越加纯美的人生之金。
二.“主题”描述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
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母题”。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
写不完的母题,能够跨时空存有的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及基本行为被称为母题,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其实就是对这些母题的个人阐释和发挥。
《丹柯》在文学史上这类“困境与殉道”的叙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从中国神话小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门槛》、房龙的《宽容序言》,是“困境与殉道”文学母题的常见模式。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
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或是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指以思索(或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
以思想为目的小说:依赖人物或人物性格来表现主题,例如《丹柯》、《炼金术士》、《老人与海》,这类作品多采用象征和浪漫手法。
以故事为目的小说:世界各国的长期畅销的小说多以讲故事取胜,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飘》、《哈利波特》。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所以,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
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所以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积累字词】一.认音辨形黏泥()龌龊()着迷羊圈名副其实【重难点点拨】1、浅析小说《丹柯》的悲剧色彩。
明确: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说《丹柯》的悲剧色彩也正是从英雄丹柯的毁灭上体现出来的。
族群后有强敌环伺,前临不测之险地,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美少年丹柯横空出世,被族群推举出来带领大家。
但一遇到密林的阻隔,族人们就开始抱怨,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甚至要“弄死他”,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的心。
不过,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
小说的悲剧性不但仅体现在英雄的毁灭上,英雄不当毁灭而被毁灭,毁灭之后却还不为那些被拯救的人所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的悲剧之所在。
2、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①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明确:“林子”指困难、逆境、厄运等,能够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和困境。
“尽头”则是“有限”的意思。
这句话表明困难和挫折都是有限的,只要努力坚持、竭力争取,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赢得成功。
②金字塔看起来在冲着他笑,他也回报它们以笑,他的心充满了欢乐。
明确:男孩没能在金字塔找到财宝,但他的心还是充满了快乐。
这是因为他虽然没能在金字塔下找到财宝,但他知道了财宝的藏身之处,这也就同样达到了目的。
而且他经历了这些苦难和考验,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3、从这两篇小说中摘录几句富有意蕴或能够揭示主题的句子(很多于5句),然后选出其中一句点评。
摘录:①人们老是坐着在想,不过任何一桩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女人也好,都不会像愁思那样厉害地使人身心疲乏。
②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③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④我只会释梦,不知道怎样把梦想变为现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生活要靠女儿供养的原因。
⑤好象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⑥在那个时候,人们敢于去梦想,也敢于去企慕那些他们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奇迹。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证明,实现天命是不可能的事。
⑦不管你是谁,也不论你做些什么,当你真心梦想着什么的时候,你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⑧“人们很早就开始学习生活的道理,”老人说道,带着一种痛苦的表情,“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人生就是如此。
”⑨如果你一开始便把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预支给别人,那你就会失去为之奋斗的愿望。
……让你知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代价……⑩你的财宝所在之处,也将是你的心灵所在之处。
⑾男孩告诉他自己,在实现自己天命的旅程中,他已经学会了他需要知道的一切,经历了他可能梦想到的所有事情。
⑿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家的后院里建一座金字塔。
点评示例⑿: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历经艰险来到埃及的金字塔下寻宝,最后却被告知,宝藏就在他的国家西班牙的原野上,最后他终于“知道了他的财宝的藏身处”。
其实,真正的宝藏不是金钱、珠宝,一个有梦想并且为之而努力奋斗的人,他会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财富,包括厄运、挫折等。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蕴藏着财富的金字塔,它不在埃及,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自己的后花园里。
中心主旨1.《丹柯》的主题明确:通过描写青年丹柯牺牲自己带领族人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黑森林的故事,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和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丹柯悲剧命运的沉痛哀思。
2.《炼金术士》的主题明确: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并做好经受艰难的考验的准备。
即使最终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写作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增强与现实主义忠实于客观事实不同,浪漫主义为了表现主题往往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
《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能够看做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铺饰也完全能够看做是困难的寓言,而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有于现实之中。
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暗合了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又有助于小说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有力地传达主题意识。
2象征手法的使用──主题的寓言性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象征往往是对比喻等多种修辞格的综合使用,它既能够贯穿全篇,也能够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
恰当地使用象征手法,能够将比较抽象的寓意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表达抽象的哲理,往往含有讽喻或劝诫之意。
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看做是对现实世界的间接反映,一般具有象征的意义,其深层含义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和体悟。
寓言与其他文学样式又常常是相互渗透的,很多优秀的小说家也喜欢借鉴寓言的手法来揭示哲理,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
《炼金术士》的寓言色彩非常明显,主题的哲理包孕于故事之中。
圣地亚哥梦中的财宝不过是个人梦想的一个象征;卖爆米花的小贩是以经济实力为借口无限延迟寻找自己的梦想,最终碌碌无为的人们的象征;茫茫的沙漠、遥远的埃及则象征着寻梦之旅的重重磨难……所有这些,作者都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展开,没有任何说教的色彩,读者仅仅随着圣地亚哥的奇遇而一步步领略了“天命”的真谛,小说主题的寓言性可谓渐入人心。
3、求助与被指点──明暗交织的叙述手法对主题的层层推动小说在这里设计了两个人物: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
圣地亚哥与他们二人的相遇和交往分别涉及了构成小说主题的不同方面,但具体到实现途径上又是不同的。
前者以暗线为圣地亚哥做引导,将真正要实现的主题做得不露痕迹。
吉卜赛老妇人开始时不耐烦地催促男孩快点讲自己的梦,因为她还得去厨房做饭,所谓释梦的神圣感不由得荡然无存。
随后她又命令男孩郑重其事地对着圣心像发誓将自己找到财宝的十分之一送给她,圣地亚哥和读者都以为这下财宝的秘密要解开了,谁知她仅仅重复了男孩已知的梦境而已,让人觉得这个老妇人对所问之事一无所知,简直是故弄玄虚。
吉卜赛女人是西方小说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但她在《炼金术士》中最大的魅力却不在释梦和看手相上,她不知道埃及的金字塔,但她却读懂了一个男孩的天命。
在鼓励圣地亚哥去梦中的地方寻宝之前,她要求男孩将找到财宝的十分之一送给她,为的是要他知道想从生活中得到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就如同告诉圣地亚哥,如果他不愿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追寻梦想,那么他将停留在现有生活中,永远与宝藏无缘。
这能够说是男孩踏上成长之路的第一课。
但圣地亚哥毕竟是一个孩子,一时难解其中的奥秘。
后者则亮出明线,以剥茧拔丝的方法一层层揭开主题的秘密。
圣地亚哥执迷不悟,决心不再把梦当回事了。
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麦基洗德。
老人从圣地亚哥手上的书讲起,让他相信生活就像他现在这样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要实现天命必须战胜否定梦想的力量。
他举出卖爆米花小贩的例子意在鼓励男孩向着梦想出发;寻找绿宝石的矿工的故事则告诉男孩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实现。
老人要圣地亚哥用自己羊群的十分之一而不是将来财宝的十分之一来换取宝藏的秘密,是告诫他不要预支还没有到手的东西,要他领悟追寻梦想必会付出代价的道理,从而增强他寻梦的信念,这就比吉卜赛人的教导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