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诗歌鉴赏汇总【2009省质检】题壁【宋】无名氏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答案要点: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
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
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
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2009高考】江行 [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010省质检】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6题。
西江①晚泊赵嘏②茫茫霭镭欠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注】①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
②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诗人,曾官渭南尉。
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1分)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
(2分)写景由静人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2分)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帐(l分)。
(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言之成理亦可。
)【2010高考】访隐者 [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踏。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行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011省质检】晨起 [元]张养浩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
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
(2分)答:诗人晨起前,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中,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晨起后,发现村居环境充满诤隋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2分。
意思对即可)(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
(4分)答:颔联写鹤立与猿啼,一静一动;颈联“泉鸣屋”动中有静,“树吞烟”静中有动。
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清晨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4分。
从“炼字”等手法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手法1分,分析1分,效果1分,语言表达1分)【2011高考】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3分)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些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阙②对偶;以“折苇”对“退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2012省质检】瀑布 [宋]石延年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
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
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
①【注】①语出《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屈原遂去不复与言。
”后用“濯缨”指避世隐居。
(1)全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对此地雄浑遒丽的瀑布、清凉幽雅的环境的钟爱之情,以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首联、颔联写瀑布,所用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举两例作简要赏析。
(4分)答:赏析要点:挂:点明了瀑布所处位置极高,瀑布之水从山顶直下,整体美妙入画。
倾:写出了瀑布水量极为充沛,水势峻急,极为壮美。
垂:写出了瀑布之水来势高远、柔美、流丽。
落:极写瀑布声响充盈天地,境界高壮。
(举出一例赏析,给2分。
如答“‘飞’写瀑布之水流速极快,气势夺人”,给1分)【2012高考】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 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3分)[答题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宇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答案示例]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2013省质检】老树① [金]元好问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选自《遗山先生诗集》)【注】①金宣宗贞枯四年(1216年),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
②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
(1)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
(3分)答:示例一:深秋时节,几片残叶留存在老树树梢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
6分)示例二:深秋时节,本应是树叶飘落,鲜花凋零,而老树却犹有残叶,寒藤还开着“细花”,营造出深秋尚有一线生机的意境。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末句“不用苦思家”所抒发的感情。
(3分)答: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面对深秋的悲凉景象和战乱不断的现状,流露出有家难回的无奈与惆怅;(1分)“不用苦思家”抒发了诗人对战乱平息的渴望,(1分)对平安生活的深切向往。
(1分)【2012泉州市质检】苦雨后感怀[明]谢榛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分)答: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4分)答:答案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2012漳州市质检】秋江写望①【宋】林逋②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①写望:描写眼前的景物。
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1)“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分)答:“浸”一字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1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1分)。
(2分。
意思对即可。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
(4分)答: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
诗中描写了安详打盹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1分),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1分),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I分)。
(4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2011漳州市质检】舟中立秋[清] 施闰章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①愁。
洊饥②今有岁,倚棹③望西畴。
[注] ①军储临海:时局动荡,临海府储存了大量的军粮。
②洊饥:指百姓遇到了连年的饥荒。
③棹:代指船。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3分)答案示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由看到秋天生出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伤 到由于看到临海府储存的军粮和百姓的连年饥荒 生出对时局动荡、百姓愁苦的无奈和忧虑的变化。
(意思对即可)(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3分)答案示例: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写立秋之日站在船上,看到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的迷茫秋景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纷乱和阴郁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如从对偶等手法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2013厦门市质检】登快阁①[宋]黄庭坚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③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④。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
②痴儿:作者自称。
③朱弦:这里指琴。
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答: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
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
(3分)答: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
(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