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诗歌鉴赏思考题一、鉴赏《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王维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大诗人。
盛唐诗人有两派,一派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另一派爱好自然,希望隐退,过平静闲适的生活。
王维属于后一派,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山水诗,为历代推崇,无论写壮丽景色或田园小景,都有意境,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
“山居”是山中的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二)诵读,直译:参考译文一:空寂的山村新近下了雨,晚上天气寒冷更有秋意。
明亮的月光照射在松林间,清清的泉水从岩石上流过。
竹林传出喧闹声,那是回家的洗衣女在谈笑,荷莲摇动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任凭那些春天的芳草鲜花凋萎,山中隐居的人自可淹留。
(三)赏析图画美思考: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清新,幽静,恬适)例文如下: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后,山中更显一片空寂;傍晚的天气清清爽爽,更透出十分秋意。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反射着皎洁的月光。
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回家来了;过人头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宁静。
2、此诗在写景上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
整首诗像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惹人心驰神往。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不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
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发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里有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月下清松和石上清泉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物芳可明志洁,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这里有纯洁美好的生活因素,有勤劳善良、无忧无虑的人们。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而这里安静纯朴的生活正符合诗人的理想。
(五)诵读,读出诗意美,读出向往情。
二、鉴赏《登高》:(一)背景简介:《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写登高远望江峡秋色时的感慨。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诗人自然产生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郁闷和悲哀。
诗人抒发的不只是个人的不幸。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诵读,直译:参考译文一:西风紧吹天色高远猿猴的啸声显得悲哀,水中小洲环境清冷沙滩洁白鸟儿飞翔盘旋。
没有边际的林木在秋风吹扫下落叶纷纷,那没完没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长久客居异地因秋色而生悲哀,一生多病如今独自登高。
深恨世事艰难两鬓已如白霜,病愁潦倒新近停下浊酒不饮,无法借酒消愁。
(三)诵读,把握思路:(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引起韶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五)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提示:可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前四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悲秋”二字下得沉痛,点醒了景物描写,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白发日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浊酒新停,更难排遣悲愁。
登台的结果只是惹恨添愁,“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全诗哀景写哀情,哀景蕴蓄哀情;哀景引发哀情,哀景烘托哀情。
三、鉴赏《蜀相》: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背景介绍:本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当时唐王朝正处在安史之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
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暂时落脚。
在此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诸葛武侯祠堂瞻仰凭吊,写下这首著名诗章。
(三)思考: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此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明确:“自”“空”两字跟此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3、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明确: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4、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本诗的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鉴赏《石头城》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一)解题: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六朝古都。
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二)诵读,直译:石头山环绕石头城仍然存在,江涛拍打空城无声无息地退回。
秦淮河的东边还悬挂着旧时的月亮,深夜时月光还照过旧时的小城墙。
(三)思考,讨论:1、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2、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3、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明确: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诵读,读出慨叹情。
五、、鉴赏《锦瑟》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参考译文一:锦瑟啊,你无缘无故有五十弦,一弦一柱都使我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少年。
美好的时期是多么短暂,就像庄生梦蝶那样是一场梦幻,我不被人了解,伤春之心只有像望帝那样寄托了杜鹃的啼鸣。
怀才难遇,就像是大海的遗珠对月垂泪,远大理想如同玉埋蓝田,太阳照射腾起烟云。
这些情景哪会等待今日追忆,单在当时我已有无尽的怅惘失意1、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后,明确: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
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四是用传说中蓝田山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