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微语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题型一修辞手法题型解读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三、四句是说风浪迅疾,仿佛万马破空而来,瞬息万变,气势猛烈,有压倒三江五湖之气概。

这显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技巧。

答案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题型二表达方式题型解读近三年来,表达方式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尤其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高考卷中更是屡见不鲜。

描写方面,常见的有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抒情方面,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古抒情等)。

考查形式主要有: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该考点有时直接设题,有时结合思想感情间接设题,后者在今后的高考中会是考查重点。

了解两种常考的表达方式:典例剖析[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指明赏析的角度,即“点面结合”;②分析“暮春之景”在点面结合中所处的位置,暗示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问题。

【答题指导】第一步,先看这首词的整体内容,也就是所谓“面”,“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总写清明寒食时鲜花凋谢的暮春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则总写人们闹苏堤的场景;第二步,再分析“点”的情况,所谓“点”,这里是指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的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而“花褪雨,絮沾泥”正是暮春景色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是写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的刻画。

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步,规范答题。

步骤一: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方法归纳明确表达方式种类,结合内容情感分析1.明确表达方式的种类。

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古代诗歌中常常涉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对照内容辨别种类。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看其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哪个类别相符,再进行确定。

3.分析表达作用,指出表达效果。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突出形象或情感。

抒情则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诗歌作者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借助其他事物(或景物)间接抒情。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要注意这两类表达方式的作用,然后将其与诗歌内容、情感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某种方式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如[典例2]中,题干中已经指出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先要懂得描写的作用,然后指出“面”与“点”的情况,再对其进行分析。

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写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题型三表现手法题型解读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

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典例剖析[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①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

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

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

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指导】解题时,第一步,要注意审题,本题赏析的范围是全诗;然后需要弄清表现手法有哪些。

第二步,再分析全诗,对照看运用了什么手法。

通过分析可知,抓住首联中的“满耳笙歌满眼花”与尾联中的“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不难确定全诗主要采用了衬托(反衬)手法。

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规范答题。

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步骤三: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首诗主要采用了衬托(反衬)手法。

整首诗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

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反衬出深“愁”。

方法归纳把握概念,据“境”作答1.掌握表现手法,运用鉴赏术语。

从表现手法来看,主要包括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怀古伤今、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乐景抒哀情、以哀景抒乐情、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用典等。

掌握相关的鉴赏专业术语,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

2.辨明题干问法,品评表达技巧。

题干一般以“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直接提问,其变体是“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当然也有综合其他内容(如思想情感、语言等)来考查的。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提问的侧重点,如“写景上的特点”不等于“所写景的特点”,前者是写法,后者指景色特点。

如[典例3]中,“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的提问,明确指出鉴赏的范围是全诗,鉴赏对象是“手法”。

3.扣住表达效果,据“境”准确作答。

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就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有针对性地作答;而不能在分析时脱离诗歌的具体语言环境,盲目胡乱作答,导致丢分。

4.领悟答题要领,把握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类题目答题要领: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技巧)—分析(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