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重点文言文《与朱元思书》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异水”,先写“缓流”,突出澄澈,再写“急湍”,突出凶猛。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自然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抓住“清”和“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说明;第三自然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奇山异水之美。
B、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直接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C、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子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风光,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
B、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个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小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D、文章第二自然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动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静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文章写山时从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
C、文章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
D、文章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马说》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二、三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成为“千里马”的条件是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还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B、本文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控诉。
C、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不一致。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里马比作人才,把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明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和其不幸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之情。
C、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与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表现作者有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了作者幼时得书之难和求师之苦,反衬出他勤奋学习。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一句极言作者抄书之苦,体现了作者在学习上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C、文章第一段写老师严肃的脸色与自己恭敬的态度,其作用是作对比,突出了作者能忍辱负重。
D、文章第一段“卒获有所闻”的主要原因是博览群书和虚心求教。
《小石潭记》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运用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精炼,语言优美。
C、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基调是乐观豁达的,只是由于小石潭环境的清幽,才影响作者的心情。
D、作者用“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状物时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B、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前后矛盾,这正是作者矛盾心理的体现。
C、本文在写景状物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D、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隐退之意。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岳阳楼记》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子京大兴土木“重修岳阳楼”,说明他没有把百姓的忧乐放在心上,因此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来劝勉滕子京。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自然结合,句式上骈散结合,富有节奏,声调铿锵,给人以美的感受。
B、第二自然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全文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本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很相似,都是先抒情后写景。
D、本文在写景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第五自然段的议论又画蛇添足之感,如果省去则更像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B、文中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景物的一阴一晴,表达了览物之悲与喜,两相对照,引出第五自然段,点明文章主旨。
C、文章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过一年,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实际暗含滕子京“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迁客”,这对后文有引发作用。
B、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摇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C、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有同有异:同在“与民同乐”,异在范仲淹的“乐”因为有“忧”在先,乐得更深远。
D、“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然则”转向了“览物之情”,“或异二者之为”后展开了议论。
作者以简驭繁,巧妙转换内容,层层推进,可说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