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选择题1.B(A于:在;B.于:对;C于:在;D.于:在2.B(A间.:偶尔/间.:夹杂;B、朝.:朝迁;C、修.:身高/修.:修建;D、市.:市集/市.:买;3.C(A地方..:土地方圆B.窥.:察看;C昳丽..:.光彩美丽....;D左右..:待从4.D(D.编订了33篇)5、B(A、乐.:高兴/乐.:游乐B、……的样子;C、寻.:寻找/寻.:不久;D、耳.:罢了.../耳.:两耳...6、A(A户.(门户)7、C(A、但.:只是 B、念.:想到C、如.:像 D、闲人..:闲职的人)8、A(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没有交代地点)9.A(A步.:量词?..../步.:动词,步行,出行; B、知道C、才. D. 还10.C(C.水中藻.荇交横(水草的总称)11.A(A寝.:睡觉...;B.与:一起;C.户.:门户;.... D. 但.:只是12.A(A.感情肯定不一致)13.D(A益.:好处/益.:更加;B.善.:好/善.:擅长C间.:偶尔/间.:夹杂D.视.:观察、察看....../.视.:观察、察看......14. B( B(左右:侍从)15.C(A.以.:认为/以.:因为;B于.:在 /于.:到;C. 之:助词,“取独”;D.求.:要求/求.:探求16. B(B.侧面)17.B(A清.:清晾/清.:凄清;....B.自.:自从;...C.而.:表修饰/而.:表顺承;D居.:停留;居.:居住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题。
18、B (B.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19.C(A乐.:高兴/寒.:使……寒冷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C蛇.:像蛇爬行那样/鳞.:像鱼鳞.那样;...D西南..:向西南/面.:对着20.C(C.从侧面描写溪水的清澈)21.B(A.见.:拜见/见.:引见;B.说.通“悦”....高兴..;C军.:军队.../.军.:军营;D诚:如果/诚:确实)【乙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
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
”老人说:“地位已经高,要越是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十分对,(我)会牢记的。
”22.A(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23.C(A.一.:全/一.:一个;B.孰.通“熟”仔细/孰.:谁;C衣.:衣服/衣.:衣服;....D美.:美丽/美.:认为……美)24C( C.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治国的道理)25.D(A.而.:表修饰/而.:表转折;B.可.:大约/可.:能;C清.:清晾/以:因为;D然.:……的样子)【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6.B(B.沉鳞.竞跃(指鱼)27.D(A与.:参与,这指欣赏领略之意/与.:一起;B.以.来/以.:因为;C.谢.:姓/谢.:辞官;D之:助词,的)28.C(C.【乙】文先叙述,再写景,最后叙事抒情。
29.D(A拂.:飘动/拂.:辅弼,辅佐;B.信.:诚实(实话,实情/信.:守信用;C.动.:游动.../.动.:惊动;D.国.家.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
30.C(A(目光短浅)/加.(虚夸,谎报)B.必以信.(诚实)D.再.(第二次)31.B(A.间.:参与/间.:夹杂;B.以.:凭借 C于.:在/于.:到;D从.:跟从/从.:学习)32.C(C.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取胜的条件。
33.B(A比得上/等到;B.早上../.早上;...C确实/如果 D日光/景色)34.C(指酒清)35.A(A两个均是代词;B.表转折.../.表顺承;....C从/至于;D因此/原因)36.C(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以民同乐……)37.B(A指欣赏,领略/一起;B、鱼/鱼;C、这样../.同“燃”燃烧...... D、灭亡/逃亡38.C(C、忠于职守).....39.CA、根据/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B、代词,代曹刿/助词,的;C在/在; D于是/在)40A(A、本文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双方交战的过程,这样起到了突出曹刿“远谋”的作用。
)41、D(D、动.心忍性(动:使……惊动)42.D(A用于祭祀的牛羊猪等/指为正义的事业死亡; B所以/原因;C参与/间隙; D凭借/凭借)43B(ACD均是代词,B助词,放在末尾使句子完整性)44、D(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及战后的分析,略写战斗的场面)45、D(A凭,凭借/因为;B在/到;C表修饰/表并列;D因此/因此)46、BB.肉食者鄙.(目光短浅)47、C(A代,代这件事;B代曹刿;C助词,的;D代齐国的军队)48、B(B.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小大之…必以情”这一句话。
)49. B(代,代听到的水声/助词,的;B……的样子/……的样子;C鲜艳/ 很少;D这样/是)50.A( A.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讽刺)51.C(A认为/因为;B偶尔/夹杂;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要求/寻求)52、D(D悟出了治国……)53.A(A离开/离开;B偶尔/夹杂;C身高/修建;D 通“熟”仔细/谁)【乙】大将军年羹尧镇守西安的时候,大肆网罗天下有才学的人,以丰厚的待遇作为自己的幕僚。
有个名叫蒋衡的孝廉前去应聘,年羹尧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一块木板、一捆草。
”军中上下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等到第二天,遇到了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
少数民族的人(番人)正是倚仗这个坑为险阻,没有想到大队敌军突然到来了。
终于攻陷了敌人的巢穴。
第二年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小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
年羹尧急忙唤来参将,带三百轻骑兵出营,去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敌兵,果真在那里全部歼灭。
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
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了它。
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54.D(A天子且.至(将要);B此去.西南十里(距离);C. 天子为动.(感动)55、B(A被.:穿着/被.:盖,覆盖;B因此../.因此;...C.情趣../.判断;...D.告知,告诉...../.认错,谢罪)......56C(C【乙】没有侧面描写57D(A像/和;B停止/治愈;C本来/顽固;D寻找/寻找)58.B(A.认为……美;C指责;D传到)59.B(A身高/修建;B察看/察看;C受蒙蔽/遮住;D朝拜/早上)60.D(D.悟出了治国……)【乙】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
”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
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
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
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61、B(B.人恒过.(犯过错)62.C(A发动/举用;B向/做事;C多次/多次;D动词到/助词,的)63.D(D. 根据“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一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64.B(A动词到/代词,代这件事; B.想/想;C.原因/因此;D.因为/用;65.助词,的。
B(A代词,代齐国的军队;B助词,的/C助词的;D代,代这件事;66、D(受蒙敝)67、D悟出治国……68、C(A谁/仔细;B绕过/犯过错;C动词到/动词到;D拜见/了解)69、加点“于”字用法或意义与“管夷吾举于.士”相同的一项:(C从)(A介词在;B到;C从;D在)70、B(B违反,阻挠)71、D(D、文章层层深入地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72.C(A仔细/谁;B到/助词,“取独”;C因为/因为;D看/景观)73、D(指酒清)74.A(A表递进关系)75、B(B、不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76.B(A作动词/代词,这;B两个均是助词,“取独”;C在/对;D偶尔/夹杂)77.A(A告知,告诉)78.C(A驻军/军队;B动词,到/助词,的;C用/用;D即使/虽然这样)79.D(D.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80、D(A从/在;B阻挠/通“弼”辅佐;C兴起奋起,有所作为/种作;D内心/内心)81、B(B用这些来)82、A(B入,在国内;C过,犯过错;D使……劳累)83、C(C、第③段先从正面处在个人的角度论证论点,再从反面处在国家的角度论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