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综合测试(一)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综合测试(一)语文版

单元测试(一)(时间:一、积累运用(30分)1.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dǎn( )子倒转来拿,藤( )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láng yán()( )下、客厅的花架上吗?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1分)(1)冰心是________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她在《忆读书》中,对《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________》作了比较,她比较喜欢《__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________》,作者林海音,故事的主人翁叫________。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作者是________(国家)著名作家____________,他的作品语言大都____________。

3.(江西中考改编)语言运用——根据括号的提示,改写下列句子。

(4分)(1)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反问句改为陈述句)(2)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4.语言运用——请根据语境把马克·吐温的话补充完整。

(3分)一次,州长对大名鼎鼎的马克·吐温说:“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锋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手枪的子弹最锋利!”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我了解的可跟你不一样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脸皮那样坚固,而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你的脸皮长出来,还不锋利吗?”5.语言运用——在下列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分)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6.语言运用——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4分)一张纸的前身,可能是原始森林里的一株参天大树,乡间一垛稻草,两张破渔网……正是这些来自乡野与民间的物件,孕育出了一张又一张纸。

一张纸,一旦变成处方,到底能治愈多少人的疾病?一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50分)(一)笔墨童年(18分)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

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

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

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

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7.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用小楷字借书;(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6分)(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提示:从词语的角度)9.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10.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4分)(二)把伤痕当酒窝(18分)许嵩我伸了一下懒腰,望着窗外阴暗的天。

快要下雨了,而此时已近黄昏。

桌前放着一本书,其中的一章,标题是“把伤痕当酒窝”。

正当我准备看看这个标题背后的内容时,父亲叫我出去找一个拾废品的人来,家里正有一堆没用的旧东西。

拾破烂的终于在农贸市场被我搜索到。

这位老人头发全白,我很少看见如此纯粹的白了,一种慈祥的感觉洋溢在他的脸上。

他的身后,悠悠然跟着一个孩子,这是老人的孙子。

到家了,老人嘱咐孩子等着,然后随我上楼。

进门时我发现老人的鞋子很脏,我不希望他将泥土带进我的新家。

老人似乎明白,脱下鞋子,赤着脚进来。

虽然这时早已立秋,天气转凉。

父亲让他稍坐,便进房里整理废品,只剩我和他孤坐客厅。

我忽然想起晚上要上课,便丢下老人自己到房里穿戴整齐。

然后准备出发。

我觉得我应该戴上手表。

这时老人已把东西弄好,付了钱,准备走。

父亲见外面雨大,便让他稍作歇息。

他没推辞,便和父亲随便聊聊。

他的孙子的父母死了。

孙子八岁,还没上学。

此时,他们还没吃饭。

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在找我的手表。

我很不愿意这样想,老人拿了我的手表。

因为有两个证据:其一,我记得我的表就放在老人坐的椅子旁边;其二,老人的裤子口袋里露出一截银光闪闪的东西,我想那是我的表带!我不鄙视穷人,但是穷人要是不知自重,我们也不必怜悯。

想到这儿,我很有风度地说,老人,请还给我,我的手表。

老人看看我,忧伤地沉默。

父亲责令我住嘴,然后令我把他的包拿来。

打开包就见到我的手表。

原来父亲今天上班时看见我的表不走了,就拿去表店换了一块电池。

我何以那么草率地认为是老人拿了手表呢?我说我不鄙视他们,然而骨子里对他们还是信任不过的。

是的,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正当我准备道歉时,老人笑了。

这种幽默的笑意似曾相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而笑,这种笑意的内涵正由他伸向裤子口袋的手默默地注释。

他掏出来了,不是我认为的“表带”,只是一个不锈钢的勺子!我不知道我的话对他造成了多少伤害。

对于一个贫穷的人,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摆脱贫穷。

然而我对他的这种伤害,被他化为了一个笑容。

《把伤痕当酒窝》这篇文章我还没看,但是我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解释。

雨更加大了,祖孙俩推着车子一路小跑。

天空升起了一颗早熟的星星,而那黑夜,也在重重的幕帘后面静静地注视着一切,不忍心走来。

(选自《意林》)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分)12.选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这位老人头发全白,我很少看见如此纯粹的白了,一种慈祥的感觉洋溢在他的脸上。

14.选文的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景物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15.结合选文说说标题“把伤痕当酒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5分)(三)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14分)有多少人知道,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有多少人记得,自己读上一本书是在什么时候?书名是什么?有多少人做到,闲暇时能静下心,找本好书看看?调查表明,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4.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

可见,目前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材料一】自1994年以来,文化部已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下表为统计结果:【材料二】走进书店少儿图书区域,常常可以看见少年儿童正津津有味阅读的情景。

可是一些书的封面和不少插图赫然印着骷髅头、凶杀的画面,翻开书,可见不少“花前月下”的细节。

家长抱怨:“现在的作者、出版商也太不负责任了,有些书虽然打着少儿图书的旗号,里面的内容却完全是‘少儿不宜’。

我们都希望孩子多读书,却不知道该给他们看什么书,更担心他们看些有损身心健康的书。

真希望书店能把好关,多进些好书。

”这些话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

(引自互联网)【材料三】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先生提议开展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建设活动。

他认为:“阅读虽然是个人的事情,可正因为冠以‘全民’,便涉及千人万众,注定要成为一项个人志愿参与、社会各方面协同开展的群众性活动。

”他有一个构想,希望由中国志愿者协会牵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组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主要吸纳在校大学生以及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青年员工参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