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大于24。
本病是一种营养过剩性疾病,大多有内分泌一代谢方面的异常。
一般按有无明显内分泌一代谢原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本病临床常有体弱无力,行动不便,动作时气喘,心悸,怕热,多汗,或腰痛,下肢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
肥胖的测定:1.标准体重与实际体重比例成人标准体重(kg)数=[身高(Cm)数一loo]×0.9.儿童标准体重(kg)数=年龄×2+8。
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lO%为超重,超过20%以上称为肥胖。
.2.体重与腰围、臀围的关系一般来说,多余的脂肪,男性多沉积在腹部,女性主要沉积在臀部、腿部。
因此,可测定腰围来估计男性是否肥胖,其标准是体重(kg)数不超过腰围(c m)数,否则即是发胖。
女性肥胖除直接观察臀以下部位的丰满膨隆的程度外,可用“捏指法”测量,即用拇、食两指相距3cm左右捏起皮褶,其皮褶厚度即为该处皮下脂肪厚度,若超过2.5cm,即属肥胖。
3。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一体重(kg)/体表面积(m2)。
如体重指数大于24即为肥胖。
(范围)肥胖病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病;病因明确者,称继发性肥胖病。
二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年老体衰中年以后,肾气渐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湿浊内聚,痰瘀渐生,尤其是经产妇女或绝经期妇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液留滞而致肥胖。
2。
禀赋不足父母为肥胖之人,以致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转输失常。
痰浊、膏脂停聚而为肥胖。
3.过食肥甘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酿成痰;又可损伤脾胃,致水谷运化失司,湿浊停留体内,痰热湿浊停聚,使体重增加,形成肥胖。
4.缺少活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转输,水湿停聚,形成肥胖浮肿。
5.久病正虚久病则正气亏耗,气血阴阳虚衰,气虚运血无力,阳虚而阴寒内生,易生痰浊;阴血虚少,血行涩滞,痰浊、脂(瘀)变生而致肥胖。
6.情志所伤五脏皆能藏神,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序,影响水谷、水液运化,使代谢紊乱,发生肥胖。
二、病机1.发病渐积而成,缓慢发生。
2.病位主病在肌肉,与脾肾关系密切,肝胆及心肺功能失调亦与本病相关。
3.病性肥胖病多为形盛气虚,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为正气虚衰。
因此肥胖病乃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见肝胆疏泄失调及心脾气虚;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血瘀、气滞,但临床虚实常各有所侧重。
4.病势初起膏脂堆积较少,临床可无任何症状,但随着膏脂、痰浊增多,兼有水湿、血瘀、气滞者,日久侵心肺,扰肝胆,著四肢,则可发生多种病症。
5.病机转化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壅遏脾胃,气机窒滞,脾胃升降失序,水谷精微不归正化,酿成脂瘀痰浊。
或起居不时,好坐好卧,气血流行不畅,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
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
若情志调达,饮食有节,起居适宜,治之如法,则湿热、痰浊、脂瘀渐渐疏化,脾胃复升降之职,病渐向愈。
若七情失节,恣意饮食,起居不时,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易成胸痹、胆胀等疾。
若年老体虚,脾土怯弱,失其转输、消磨之用,或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湿浊内聚,水液留滞,久病正虚,损及肝肾精血,血行涩滞,或脾肾气阳衰微,鼓动斡旋无力,血行迂缓,水液濡滞,发为肥胖。
若经益气运脾,滋养肝肾,温煦脾肾之法,脾复升运之职,肝肾精血渐充,脾肾气阳渐复,病有向愈之机,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则五脏精华之血,悉变败浊,病向消渴、眩晕、中风转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一19%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20%一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一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2.可伴有疲乏无力,气短,嗜睡,食欲亢进,容易饥饿,或闭经,阳痿,心悸,怕热多汗,腰背痛,关节痛等诸多症状。
3。
体脂测定:男性体脂超过25%,女性超过30%为肥胖。
脂肪细胞测定;脂肪细胞数增高;超声波检查皮脂厚度增加.二、鉴别诊断1.水肿颜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可有小便不利等症。
肥胖无此临床表现。
易于鉴别。
2.鼓胀其腹胀大,往往伴有头面四肢消瘦、腹部脉络怒张、尿少等症,与肥胖的鉴别较易.(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气虚多见,常为脾虚、肾虚,临床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喘气等证;标实以气滞、膏脂、痰浊、水、瘀为主,患者表现为头重胸闷,胁腹胀满,舌黯红。
苔滑腻或厚腻,脉濡数.二、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
扶正以培其本,常用益气健脾,温补脾肾等方法;祛邪以治其标,常用行气、化湿、豁痰、疏痰、利水、通腑诸法。
总之应权衡标本,随证治之.三、分证论治1。
脾虚痰滞证候黄色瘤呈淡黄色或黯黄色,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眼睑虚浮,或下肢浮肿,舌淡或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证候分析素体脾虚,健运失司,水湿不化,聚为痰湿,布于肌肤皮下,则为痰核;“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脾色外露,故其色淡黄或黯黄;脾虚失运,痰浊困滞,水湿溢泛,故见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眼睑虚浮,或下肢浮肿;舌淡或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均为脾虚痰滞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祛痰除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加减:1.兼饮食积滞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2. 胸闷胸痛者,加瓜蒌化痰宽胸;3. 眩晕加天麻、白术、胆星化痰熄风;4. 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薏苡仁、莲米健脾利湿。
临证参考本证若有浮肿者,亦可选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黄芪、苍术、白术、防己、茯苓、泽泻、车前草、桂枝、甘草)。
气虚重加党参,湿浊重加薏苡仁,腹胀加厚朴、枳壳,纳呆加佛手、生山楂。
若头晕头胀,肢体困重,手足麻木,咯吐粘痰,苔腻,脉滑,此为痰浊中阻,可选用温胆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生姜15克红枣1枚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
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四君子为治气分病变总方,其中党参当补五脏元气,白术健脾,茯苓化湿,甘草缓中、共奏健脾益气之功,使脾气健运,气机调达,痰浊白化;更用木香辛温芳香,为宣通三焦气分要药,砂仁亦为温行三焦六腑之品,二药合用和胃醒脾。
(2)加减兼饮食积滞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胸闷胸痛者,加瓜蒌化痰宽胸;眩晕加天麻、白术、胆星化痰熄风;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薏苡仁、莲米健脾利湿。
(3)临证参考本证若有浮肿者,亦可选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黄芪、苍术、白术、防己、茯苓、泽泻、车前草、桂枝、甘草)。
气虚重加党参,湿浊重加薏苡仁,腹胀加厚朴、枳壳,纳呆加佛手、生山楂。
若头晕头胀,肢体困重,手足麻木,咯吐粘痰,苔腻,脉滑,此为痰浊中阻,可选用温胆汤加减。
2。
湿热内蕴证候黄色瘤色鲜,呈橙黄色,口腻而干,渴不欲饮,或饮下不适,脘胀痞闷,便干或大便溏粘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痰,或痰湿郁久化热,湿热薰蒸,故痰核色鲜呈橙黄色;湿热伤津,则口腻而干,渴不欲饮;湿热困阻中焦,故饮下不适,脘胀痞闷;湿热下注,则便干或大便溏粘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连朴饮加减。
药用制厚朴6克姜川连3克石菖蒲3克制半夏3克焦栀子9克泽泻9克、薏苡仁9克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加减:1. 如时值暑令,暑湿伤人,上方加鲜荷叶解暑化湿。
临证参考肥胖人头晕头胀,消谷善饥,口渴善饮,腹胀中满,大便秘结,苔薄黄或薄白,舌质红,脉弦滑或数,此为胃热湿阻,可选防风通圣散治疗(酒大黄1.5克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薄荷1.5克白术1.5克桔梗3克黄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葱2根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2.无憎寒者,去麻黄;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燥湿;半夏、厚朴、石菖蒲行气化湿除满;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
诸药合用,清热除湿以消除致病之因,燥湿化浊以恢复脾胃功能,俾热清湿去,升降复常,运化得司,诸症自除。
(2)加减如时值暑令,暑湿伤人,上方加鲜荷叶解暑化湿。
(3)临证参考肥胖人头晕头胀,消谷善饥,口渴善饮,腹胀中满,大便秘结,苔薄黄或薄白,舌质红,脉弦滑或数,此为胃热湿阻,可选防风通圣散治疗。
3。
肝胆湿热证候黄色瘤色鲜呈橙黄色,以眼睑、肌腱多见,口苦、纳呆、呕恶,脘腹胀闷,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由脾胃湿热及于肝胆,故痰核呈橙黄色;脾胃为湿热所困,故纳呆、呕恶、脘腹胀闷;肝胆湿热则口苦,胁肋胀痛,脉弦数;舌红,苔黄腻,亦为湿热之象。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加减:1. 本证可加茵陈、草决明、葛根;2. 如肝阳上亢,出现眩晕者,加钩藤、天麻、茺蔚子。
临证参考若肥胖患者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胃脘痞满,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经不调,舌苔腻,脉弦,此为肝气郁结较著,可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方中龙胆草清肝胆实火而除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清热泄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随小便而出,五药为臣;柴胡疏肝理气,肝为藏血之脏,须防湿热损伤肝血,故佐养血的生地、当归顾护其虚;诸药苦寒,难咽碍胃,故使以甘草和中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