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期末模拟试题(四)一、选择题。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B. 湿滑路面C. 松软路面D. 干燥路面2.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答案】1. A 2. B1、由题中芬兰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
故选A。
2、题中测试时间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该地纬度高达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现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故B对。
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但极夜地区没有日出;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12小时;由于该地纬度高,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故选B。
下图中,我国某中学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
冬至前,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能看到日出。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市最可能是()A. 成都B. 杭州C. 北京D. 乌鲁术齐4. 学生观测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发生移动。
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A. 雨水到谷雨B. 立秋到立冬C. 小雪到大寒D. 小满到大暑【答案】3. D 4. A3、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即该地是正午,地方时12点。
经度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东边的比西边的早,可以计算该市的经度是88°E,最可能是乌鲁术齐,D对。
成都经度约105°E,杭州、北京经度约120°E,A、B、C错。
4、杆影的朝向与日落的方向相反,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即日落的方位由西南移向东北。
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冬至-夏至之间的时段。
结合节气图表,雨水到谷雨时段,直射点北移,A对。
立秋到立冬直射点南移,小雪到大寒、小满到大暑有一部分节气直射点南移,B、C、D错。
读秦岭北坡地质地貌示意图和西安附近渭河河段河道变迁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秦岭北坡地势特征的主要成因是()A. 岩层水平位移B. 岩层垂直位移C. 河流溯源侵蚀作用D. 河流下蚀和堆积作用6. 图示西安附近渭河河道呈北迁态势,其主要原因是()A.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 南岸支流含沙量高于北岸,堆积作用强C. 渭河南岸支流多,水流急D. 秦岭山地抬升,使渭河南岸地势上升【答案】5. B 6. D【解析】5、读图,图中秦岭北坡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形成许多陡崖,地势特征的成因主要是岩层垂直位移,B对。
A错。
河流溯源侵蚀作用、河流下蚀和堆积作用不会导致岩层错动位移,C、D错。
6、图示西安附近渭河河道呈北迁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秦岭山地抬升,使渭河南岸地势上升,D对。
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向右偏,南岸侵蚀,应向南移,A错。
南岸支流含沙量低于北岸,侵蚀强,B错。
渭河南岸支流多,水流急,侵蚀力强,应向南移,C错。
点睛:秦岭北坡的陡崖分布多,是断层构造形成,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
河流侵蚀不会导致岩层错动位移。
从水量、含沙量、地转偏向力因素分析,都是河道向南移。
只能是地势上升导致河道北移。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A. 黄河径流量大B. 黄河输沙量大C. 地壳上升运动D. 沿海海平面上升8. 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③在黄河人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7. B 8. C【解析】7、三角洲湿地的土地面积自然增长与河流的含沙量有关。
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向渤海推进,在入海口处沉积,从而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据此选B。
8、河水为淡水,含盐量低,故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①对。
近海沿岸有河流的稀释作用,含盐量低,②错。
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受黄河水稀释,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③对。
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由黄河径流堆积而成,含盐量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受海洋影响,含盐量较高,④对。
据此分析选C。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
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读旗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A. 阳坡冰雪带B. 阳坡岩石裸露带C. 阴坡冰雪带D. 阴坡岩石裸露带10. 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A. 8~11时B. 11~15时C. 15~18时D. 20~24时11. 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旗云上扬利于登山B. 旗云平飘利于登山C. 旗云上扬对流弱D. 旗云平飘风力弱【答案】9. B 10. B 11. A【解析】9、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阳坡岩石裸露带比热小且吸收太阳辐射最多,温度相对最高,地面辐射也相对最强,据此分析选B。
10、一日之内,11~15时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据此结合选项选B。
11、旗云上扬说明天气晴朗、对流运动强烈,有利于登山;旗云平飘说明风力较大,不利于登山,据此分析选A。
二、综合题。
12.读下面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乙处是________地貌,丁处是________地貌。
(3)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
(4)丁处地貌形成原因是____。
(5)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丁四处的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具有储油构造的是_______处,储水构造的是_____处。
【答案】(1)乙丁(2)谷地山岭(3)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4)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5)乙丙乙丁【解析】(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属于背斜的是乙,乙岩层向上拱起。
属于向斜的是丁,岩层向下凹。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乙处是谷地地貌,丁处是山岭地貌。
(3)乙处地质构造是背斜,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4)丁处地向斜构造,山岭地貌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
(5)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丁四处的乙处为好,背斜结构稳固。
其中丙处是断层,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具有储油构造的是乙处,储水构造的是丁处,向斜是储水构造。
1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填出三大类岩石的名称:甲__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 (2)写出图中箭头所代表的含义A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
(3)图中三类岩石中,具有层理构造的是________(限填甲、乙、丙),孔隙多质量轻的“浮石”属于_______(限填甲、乙、丙)。
(4)天然花岗石、大理石等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重要建材,花岗石按其成因分类属于______,大理石按其成因分类属于________。
【答案】(1)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2)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3)甲,乙(4)岩浆岩,变质岩【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知,乙由岩浆转化而来,所以确定乙为岩浆岩。
甲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
(2)读图根据图中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知,乙由岩浆转化而来,所以确定乙为岩浆岩,是由岩浆A(冷却凝固)形成的。
甲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沉积岩是在C(变质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变质岩。
三大岩石要经过重熔再生(D)转化成岩浆。
(3)读图根据图中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知,乙为岩浆岩。
甲是沉积岩,丙为变质岩。
具有层理构造的是沉积岩(甲),孔隙多质量轻的“浮石”属于喷出型岩浆岩(甲)。
(4)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14.读华北地区某城市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
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_______(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热岛由郊区吹向市区(2)A(3)大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详解】(1)读图可知城市中心区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此图反映了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由于郊区气温低于城区气温,城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从而可知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形成从郊区吹向城区。
(2)此图所示的热岛效应显示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这是由于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热量,气温高于郊区而形成的热岛效应。
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会导致气温降低,不会形成图示效应。
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对该效应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
城市上空云量较周边多。
据此选A。
(3)根据上题结论,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而城区由于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废弃多,导致城市中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因而城区的降水几率远大于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