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现状
摘要
现如今,贸易保护主义之风重新抬头,全球自由贸易谈判进程缓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必须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201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一块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是一次创新的探索。
本文分析了中国保税区发展情况,探索保税区向自贸区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并提出了保税区改进的方向及建议。
关键词:保税区;自贸区;对外贸易
一、保税区概述
(一)保税区的概念
保税区也称保税仓库区,级别低于综合保税区。
这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
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
(二)保税区的分类
1.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是指国家专门开辟或者划定一片特殊的工业区,专门从事制加工制造、装配出口商品的业务。
出口加工区的产品通常全部或者大部分用于出口,可以为某一国家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出口导向型工业提供重要动力,其目标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发国际市场[2]。
2.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指一块特殊的口岸港区及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特殊的海关监管措施,能实现口岸、加工、物流等多重功能。
它的功能主要有:存放进出口的货物以及其他未办结关手续的货物;外贸业务,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港口作业等。
3.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物流园区是指专门进行与现代物流业有关活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通常位于保税区内或者与保税区相邻的区域,可以发展国际贸易转口、加工出口、配送、采购等业务,是开放程度更高,优惠政策更多,功能能齐全的特殊开放区域。
4.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保税区,它通常位于内陆地区,但是却具有保税港区部分功能,由海关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综合保税区可以发展国际贸易转口、加工出口、配送、采购等业务,对外的政策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于一身,是开放程度更高,优惠政策更多,功能能齐全的特殊开放区域。
5.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综合保税区的进一步延伸,是世界范围内,对特殊关税区域的通称,也是我国各保税区发展的目标。
在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开放了金融、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同时拥有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我国提出在保税区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正是深化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希望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保税区具有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保税仓库等功能,享有自由贸易区,经营方式包括“许可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关税”[3]。
在我国来说是一种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运作及时最快、政策最优惠的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运作模式主要有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等。
我国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西部较少。
地理分布如图2-1
所示。
图2-1我国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主要分布图
2015年,中国保税区实际利用外资41.9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数的3.7%,保税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税区吸引的外资主要用于贸易、物流与出口加工[4]。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15年保税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537.1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6%,其中保税区的进口数量明显大于出口。
在出口加工方面,保税区正逐步由低级产品加工过渡为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基地。
随着国家倡导的产业升级,保税区的开始提高对产品的标准性规范性的要求。
广州、沙头角、福田等六个保税区己经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电脑、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等开始成为主要业务。
位于天津保税区的保泰工业园的主要项目也是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绿色环保的。
在物流方面,2015年保税区的货运总量达到5360万吨,较上年增幅为10.2%但是在全国总量中只占0.13%,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5]。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够完善
截至2016年9月,上海自贸区的贷款余额为823亿元,对比去年同期并没有增长,而上海地区整个银行业的贷款余额同期增幅缺高达 6.9%。
究其原因在于如下两方面:
首先,管理模式的落后影响了决策的效率。
上海定位于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但是如果开放金融的政策与自贸区的建设不能配合,将会大大影响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开放金融的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的出台速度并不尽如人意。
第二,金融制度各方面的改革协同性较差,导致具体实施办法迟迟不能出台。
由于金融领域相关法律调整没有及时到位,自贸区目前的金融法律总框架的形成仍然有赖于“一行三会”、外汇局等金融监管机构分头研究和出台部门规章。
2.机制不成熟
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行业发展方面的新规定仍处于酝酿阶段,新的规章制度不断发布,具体业务管理办法并未落地。
法律是改革的制度保障。
国务院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下,提出了有期限停止上海自贸区的有关法规的审批,是出于上海自贸区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现行法律法规可能存在矛盾的现实考虑,同时
也基于自贸区战略实施紧迫性,但那只是一种特别措施和临时手段,金融市场的开放与管制需要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贸易和服务业同样。
中国需要通过自贸区才能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贸易,因此自贸区的方方面面需要与国际接轨,各项政策和其他国际自贸区相比有竞争力,才能吸引到国外资金的持续性流入,带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三、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定位
2015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自贸区可复制改革经验的通知,其中包含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政府监管等领域,我国其他地区与保税区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找准重点、明确定位。
不能盲目追随、照搬照抄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各地保税区在发展时应首先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将发展规划中将未来的发展重点和自身优势产业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天津自贸区定位于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产业并将此对接于先进制造业;福建自贸区定位于对台经济合作,加强两岸的贸易、金融与文化往来;广东自贸区则主要推进国际物流、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等内容。
(二)完善管理机制
1.进一步完善清单管理
世界上有近八十个自贸区采取负面清单模式,负面清单模式给予市场主体广泛的行为自由,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的公开透明,是可以在其他自贸区推行的可推广经验。
自贸区应当在继续探索与自身更加契合的负面清单的同时,加强对外资的有效监管,优化现行外商投资准入条例。
2.进一步提升海关服务水平
上海自贸区在海关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包含“先进区后报关”、“同意备案清单”在内的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笔者认为除了构建新型保税监管体系和通关管理体系,简化入关手续,提高监管效率之外,应当在保税区内建立起完整的加工、包装、运输产业链,使得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更加方便。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当地高校的金融、国际商务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保税区、自贸区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保税区或者自贸区
中的企业联合进行教学实践,培养既有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结论
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种国际惯例。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保税区向自贸区的转型发展是国际性趋势,也是我国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的客观必然。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局势下,保税区作为国家战略安排,为国家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完全有存在的必要性。
目前保税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矛盾正影响其总体功能的发挥。
保税区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与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新型发展模式,以便于参加新一轮的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郭信昌. 关于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 南开经济研究, 2000(1):7-11.
[2]曹艳文, 吴蓉, 宋轶,等. 我国保税港区发展现状及展望[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8):58-61.
[3 ]刘助仁. 中国保税区及其发展构想[J]. 开放导报, 1995(5):17-21.
[4]黄志勇. 基于SWOT的我国保税港区发展战略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2, 28(3):67-70.
[5]范志刚, 杨新华. 我国保税区转型途径与模式探索[J]. 特区经济, 2004(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