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传说
传说有什么特点?
•
从文体上看:民间传说一定是一种散文体口述叙
事作品,与神话、故事有联系也有区别。 • 相同点:散文体口述叙事作品。有人物、故事情 节、矛盾冲突、发展变化、幻想等要素。
• • • • • • • •
民间传说与神话: 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 不自觉艺术加工——自觉艺术思维 二者形象属性不同: 以人拟神(神性)——以神拟人(社会性) 民间传说与故事: 围绕客观事物叙事——无需围绕 形象的历史性——普泛化 幻想虚构有限——任意幻想虚构
• • • •
• • • • • • • •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 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 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 故事已初步定型。
《白蛇传》情节: 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 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 盗仙草救许仙 水漫金山斗法海 断桥相会 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 小青迫法海进蟹腹
• • • • • • • • •
•
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一、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1、什么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2、为什么会发生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人类具有对“过去”记忆和叙述的本能和需要。历史人物 自身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民众通过历史人物宣泄情感。民 众实施教化的需求。民众审美娱乐的需求。 3、历史人物传说偏离历史事实的原因 二、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1、什么是“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2、传说人物历史化的原因:民众对于前喻文化的信任; 传说人物常常附着于真实的人物和时空。书面文本与口头 文本的互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作用。 三、认识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
• • • • • • • •
传说产生的路径: 1、历史传奇化:历史——传说 2、神话情节内容现实化和人格化 神话——传说 3、虚构故事对历史人物的粘附性 故事——传说 4、现实事物与民俗形态的想象性解释 风物、风俗——传说
• 传说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 • 肯信---肯传,共同信仰与民俗心理基础
传说的价值
• • • • • 1、传说的历史价值(民众口传历史) 传说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口传的历史 具历史性可信性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 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历史化
• 传说与历史的本质区别: • 内容:实录——虚构 • 方式:记录——创作 • 恒定——变更
• • • • • • •
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历史传奇化。 在历史被传奇化为传说的过程中,注意: 传说与历史所反映的历史观不同: 统治者官方色彩——民众非正统色彩; 传说与历史所注意的侧重点不同 传说历史化——历史传说化 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寄寓民众对历史人物、事 件的评判,是其历史观念、历史情感的载体;民 间传说能让民众由近(现实)而追溯历史,在有 关乡土民族的叙述中充溢一种至深至切的人文情 怀和生存情结。
• • • • 传说的流传与演变 流传演变是传说的生命力所在。 无传奇性,即无传说; 而无流传性,就谈不上传说的存在。
• 民间传说流变的原因: • 时间—空间—人 • 时代变迁、地域扩大、传播者、外来文化
流变原因与表现
• 原因: • 时代变迁;地域扩展; • 传播者;外来文化的渗透 • 传说流传演变的表现: • 人物身份的下降化趋势; • 故事情节由简单而趋向复杂; • 主题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 传说本身的地方化趋势。
地方风物传说
山川景观、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产由来或命名的 • 解释性传说。 • 地方传说、风俗传说、物产传说等。 1、山川湖海自然风物: 珠穆朗玛峰、长江黄河、 2、名胜古迹等人造景物: 长城、黄鹤楼、 3、土特产品物产的传说: 茅台酒、重庆火锅、 4、地方风俗传说: 节日习俗、婚丧习俗、游艺习俗、十二生肖、三媒六证 地方风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 民间信仰的类型: • 原始时代遗存的图腾 • 历代人民创造累积的民间信仰:由历史人 物演化的神灵崇拜 • 人为宗教经民众改造转化而来,如观音崇 拜 • 1、民间信仰的基础:万物有灵 • 2、民间信仰习俗化:图腾崇拜 • 3、风物传说与信仰外显化 • 4、历史人物传说与民间情感 • 5、民间信仰制度化:风俗传说
• • • • • •
艺术特征: 表述方式“可信性”与主要情节虚构性 故事情节传奇性 推原说明情趣性和幻想性 情节人物类型化 流变过程衍生性
• 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整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 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想象等手段构造奇情 异事。
• 夸张型化:指传说不是用个性化情节塑造主体性人 物形象,而是在编造故事上有相沿成习的模式, 在写人上往往集中于其品性能力等的一个侧面。
孟姜女传说
《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 • 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 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 • 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 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 • 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 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 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 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 姜女和范喜良。
• 史事传说
•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历 代起义革命的故事。主要有: •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 • 抵御外来侵略 • 族源和迁徙 • 民族团结,如松赞干布迎娶文 成公主、杨家将、白莲教起义、 捻军、义和团、红军的传说。
传说创作流变的轨迹
• 1、传说的产生及其动因: • 产生:大多萌芽于神话,或由其分离出。鲁迅:“迨神话演进,则为 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道,或为神性之 人,或为古英雄。” • 传说产生的一般原则:钟山川之灵秀, • 赋造物之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 • 原发性动因:民众的历史情感需要得到公开的表露和抒发; • 主体动因:民众对自身创造力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与自豪。
• 民间传说在地化造成的效应
• 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现象,就是传说与特定 地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山川风物民俗事象 结合起来,而成为当地的一种知识,当地 人民都耳熟能详的“知识”,并乐于传扬 的说法,亦是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知识。 • 于是,各地宣称自己是传说的渊源出处, 竞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强化当 地的历史感,争夺“文化产权”。
• 传说产生,以现实存在物为基点想象虚构,将历 史人物、事实传奇化,将纯虚构的故事人物粘附 在真实物上。
传说的分类
人物传说: 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 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 人民对他们的评价。 帝王传说 清官传说 艺术家传说 英雄传说 特殊人物传说 工匠传说 虚构人物传说
• 清官传说,关于廉洁清明官吏的传说。这 类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关 于包拯、海瑞、况钟等人的传说。清官传 说主人公的最显著特征,是他们刚正不阿, 执法如山。即使面对的是皇亲国戚,也毫无 畏惧,绝不妥协。
•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 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动了七仙女,下 凡与他结为夫妻。一夜之间织了十匹锦布,帮助 董永偿债赎身。奴役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 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 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的爱情故事。 •
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玉帝的七个女儿。《西游记》 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 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 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 天显、天庆、天羽。
•
民间传说与地方旅游
• 旅游资源:物质——非物质、自然——人文 • 现代旅游学认为: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 利用来开发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 即是旅游资源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言; • 2、表演艺术; •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改编
• 我康宣,今年一十八岁,姑苏人氏,身家 清白,素无过犯。只 • 为家况清贫,鬻身华相府中,充当书僮。 身价银五十两,自 • 秋节起,暂存帐房,俟三年后支取,从此 承值书房,每日焚 • 香扫地,洗砚、磨墨等事,听凭使唤。从 头做起。立此契为凭。
四大民间传说
• • • • • • 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四大爱情传说: 《白蛇传》、《董永与七仙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
民间文学的分类
• • • • • • • • 神话 史诗 传说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民间俗语禁忌语 民间说唱和小戏 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传说
• • • • • • 1、概念与分类: 2、传说产生及原因 3、传说的流传演变 4、传说与历史 5、传说与当代文化 6、四大传说
概念
• 传说:“口传的历史” • 广义的传说: • folktale,(民间故事)legend(传奇) • old story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 (过去流传下来的记述和民间故事) 文艺学角度:是神话、传说和故事的总和。 狭义传说:是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 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山川风物、地 方习俗以及生产技艺有关的散文体作品。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 •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西汉班固《西都赋》:“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右织女,似云汉无涯。” •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称牛郎织女为夫妻。 东汉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 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 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曹丕 燕歌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