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2).图片展示:“力”的三要素(见附图三)
教学活动5
1.认识“力”的示意图:
1)教师结合“教学活动4”,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感知,并举例子,让学生试着画“力”的示意图。
2)图片展示:“力”的示意图。(见附图四)
3)学生练习画“力”的示意图。
4)教师图片展示:画“力”的示意图(见附图五)
教学活动6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状的改变),认识力的单位、能用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通过对力的学习,认识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知识指导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感知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单位及表示方法。
2.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力的三要素。(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位置,让学生感知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在发生改变)。
5).教师适时引入“力”的单位及表示。
教学活动4
1.认识“力”的三要素:
1).通过让学生推门,试着改变作用力的大小、施力的位置、施力的方向,看“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并让学生说出感受。(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只有“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力的作用效果才完全相同,改变“力”三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就发生改变。
1).图片展示:生活中用“力”的图片(一)(见附图一)
2).让学生拉或压弹簧,感知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教师总结: “力”使物体发生形状上的改变即形变)。
3).图片展示:生活中用“力”的图片(二)(见附图二)
4).让学生推小车,感知小车由静止到运动;让学生停车,感知小车由运动到静止;让学生推小车并拐弯,感知小车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总结:“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详述什么叫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物理《力》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力》
科目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在八年级学习物理一年的基础上,在明确物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力》的学习,学生能从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比如: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推小车,小车能动起来等),学生大多有感性认识,具体什么是力,怎样表示、定义等,学生有较浓的兴趣,也渴望能尽快认识力。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并形成知识。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
我们在这一节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学活动2
1. 感知“力”:
1)让学生举哑铃,询问学生肌肉有什么感觉,提出问题:如何认识“力”呢?
教学活动3
1.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力”的单位及表示:
1.理解“力”的概念:力的察。
2)让学生“拍巴掌”。
3)提重物(如书包等)。
4)看书(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船)
5)教师总结:
教学活动7
1.图片展示:小结与复习(见附图六)
教学活动8
1.布置作业: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5题。
教学反思
1.学生初次接触《力》,能“力”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故教授时着重学生自身感受,教师适时引导。
三、知识与技能
1.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2.明确力的单位;
3.认识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及力示意图;
3.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资源
哑铃、小车、弹簧、鸡蛋、测力计、推“门”、气球、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2.学生参与活动较多,课时紧,故要认真把握。
教学资 源准备
课中出现的一切与教学活动中用的物品,均为教学资源,大多资源为自备。图片资源来自互联网(或作了修改)。(还可参考所附PPT)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附图四
附图五
附图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