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二人转-3PPT演示课件

东北二人转-3PPT演示课件


二人转的根
•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正所谓“宁舍 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 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 ,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二人转的气场
• 黑土地人民的乐观、昂扬 余秋雨曾经这样评价二人转:二人转表现了黑土
地人民在恶劣环境前的乐观生活态度。
• 看二人转,你体会不到苦难,体会不到痛苦,它 带给人的是乐观,是昂然,是满场蒸腾的豪气和 活力。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二人转并没有丢掉 二人转的精华。二人转在发展中百压不死,百摧 不残,靠的就是这种活力和精气神。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 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 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 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 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 “二人戏”。
绿色二人转
• 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 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 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 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 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 的乡土味道。
现在社会上有两种看法:
看法一:
它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活动,是民间艺术, 幽默风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要尊重 并大力发扬。
看法二:
二人转是一种低俗的文艺表演,内容过于俗 话,没有丝毫的艺术价值。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 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 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 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 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 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 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 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 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 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 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二人转的“一绝”,以手 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
唱腔
•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 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 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 一手打二块)。
二人转小帽
• 小帽,即二人转唱正戏前加演的民间 小调。 小帽,唱腔源于东北民间小调, 特点是边舞边唱、载歌载舞。即使是 名角、大腕,上台通常也不马上演正 戏,而是先唱一段“小帽儿”,既溜 溜嗓子、热热身,为正式演出制造气 氛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 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 通辽市和赤峰市)。
•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 的乡村特色。
• 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 以上台面.



二人转简介
•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东北地方戏、蹦蹦、双玩 艺,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 等。
• 表现形式: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 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 作简单化妆。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 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 诙谐风趣。
•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
起源和发展
➢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 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 “二人转”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二人转在表演形式上是一 种体现民间文化的艺术,而判断它是俗是 雅我觉得应该看的是它的内容,而不是它 的表演形式
现在很多人都对“二人转”持反对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二人转表演的内容出现很多黄 色淫逸、低俗无聊的东西,而要使大家都 能接受“二人转”的话,我认为“二人转” 还是要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 "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 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 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 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 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 “群”、“戏”四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