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
【基础梳理】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宗教信仰如印巴分治
种族、民族文
化差异
如犹太人迁移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
文
化
与
人
口外
国文化与
人口
婚
俗
初
婚年龄
发展
中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发达
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婚
姻关系
发展
中国家
较______
发达
国家
________,会降低出生率
宗
教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中国文化与
人口
生
育
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__
从多生多育到只生______
职
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
人
口流动
安土重迁到“__________”
【疑难突破】
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如下左图):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二是有无跨越行政区界线。
如右图,A、B、C 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 A1到B2、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三是时间相对较长。
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全面分析影响因素从作用力角度图示分析
三.人口迁移的效应——对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人口迁移均会有有利和不利影响,具体分
四.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民工潮的规模、方向、类型、原因及影响
⑹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
展
消极
影响
⑴增加了城市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
的压力
⑵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六.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名题例析】
例1(2010年海淀模拟)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③家庭和婚姻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家庭和婚姻、地区间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等。
土地数量和质量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政治中心的所在地这一因素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
第2题,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等。
其中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属于经济因素;北京地区
的教育水平较高,属于科技知识因素。
其他两个选项属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属于社会和经济
因素。
【答案】1.C 2.B
例2.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2: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D.由乡村到乡村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材料1、2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到城市。
第(2)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第(3)题,材料1表现出为接受良好教育和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而出现人口迁移趋向;材料2说明民工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受制度因素影响。
第(4)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长江三角洲、京津唐、东北等地区开放优势明显;而珠江三角洲本身产生升级,需要技术工人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从而出现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
【答案】(1)C (2)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从而出现该现象。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③ D.⑥
2.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④ D.⑤
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2010江苏南通调研)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
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5.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D.生态移民较多
二.综合题(14分)
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表示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国家历史上和_____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____的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____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____有积极作用。
(3)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虽然积极推动了城市______的发展,但也给城市的________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基础梳理】
一.定居地永久外籍国际难民组织自发历史当前主要
二.优越迁入恶化迁入迁出高高城市区域组织生活秩序发达儿童青年
三.小高大低稳定不稳定晚婚晚育一个全民皆商四海为家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C 2.D 3.A【解析】经济因素是导致我国大量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伊拉克居民的外迁主要是受战争的影响;美国老年人口向南部和西部迁移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4.D【解析】仔细读图便可得出正确结论。
5.A【解析】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人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二.综合题(14分)
【答案】(1)发达发展中(4分)(2)人多地少(人地)土地自然环境(6分)(3)社会经济环境(4分)
【解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早,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曾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发展迅速,同样导致了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而言,减轻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对迁入地而言,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诸如就业、交通等问题,对迁移者而言,则会遇到工资、安全、子女入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