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中学校高2018级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
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古风”已经活跃于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艺术摄影等等。
概言之,“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
其大范围的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
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
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
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
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
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
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
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
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
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
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
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由此,古风发展过程中总有小众与大众、兴趣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和平衡。
其实,音乐、服饰、文学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相近规律:一开始,几个深度爱好者基于共同兴趣形成小圈子,交流作品,分享心得;随着知名度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更多追逐时尚者进入,打破小圈子的交流语境;有了更大社会关注以后,商业模式介入,兴趣爱好不再是主要推动力量,出于成本考虑,商业运作难以支持初创者般的无条件投入,商业营销也常有标新立异之举。
所有这些,在忠实粉丝看来就是“变味”,于是,追求“纯粹”者又开始另起炉灶。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
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
(摘编自孙焘《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风之所以活跃于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是因为他们追逐时尚的天性。
B.古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受众的多与少、个人兴趣与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
C.虽然古风爱好者在古风审美上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但内在取向是一致的。
D.古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其广泛流行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中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证既有对审美元素的分析,又有对流行时尚的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性。
B.文章先对古风下定义,再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及发展特点,最后提出呼告倡议。
C.文章指出古风的发展存在着矛盾与平衡,议论分析较严密,有一定的思辩性。
D.文章认为古风激发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对古风的流行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并不意味着他们要进行文化复古。
B.虽然商业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古风“变味”,但古风发展并未因此终止。
C.古风满足了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这是它受众多青少年喜爱的充分证明。
D.古风的流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作用,不可简单否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传染病是不治而愈的,麻风病到后来就不再具有传染性了。
而人类的机体在每一次感染后,会自动产生抗体,抵挡类似疾病的再次侵扰。
在机体与疾病此消彼长的无数次较量中,人类将自己的生命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为生命机体构筑了一个持续向上攀升的平台,生命在与疾病的对抗中进化。
这是一个自然完善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医学先哲希波克拉底就已认识到疾病是一个自然过程,机体有自然治愈力,他认为医生的作用是帮病人恢复自身的自然能力,应对疾病,完成身体内部的自然平衡。
(摘编自高晞《流行病与文明同行?》)材料二:图1 2003年我国东西中部地区基本经济状况图2 2003年肺结核与传染病在中西东部发病率1/10万(上表数据源于陈迎春、唐圣春的《东中西部地区卫生发展比较》一文)材料三: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
运用中医理论时要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
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据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已决定立项启动“中医学的特色优势研究”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确定中医药优势病种。
专家已达成的共识是:即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病种。
对于这种做法,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早在2002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一篇预先为中医准备好的祭文……难道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中医药学就只剩下文中所说的那点优势吗?!”(摘编自张效霞《“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材料四:比疫病更可怕的,是疫病引起的“恐慌情绪”。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情况,但反过来,也可能导致泥沙俱下,甚至激起非理性的极端情绪。
在此次疫情中,不管是吸烟、喝酒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亦或是一些毫无根据、违背常识的悲观论调,都是抓住了人性在面对灾难、疾病时的恐惧和怯弱,再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不断放大。
这启示我们,在重大疫情中,不仅要和病毒作斗争,也要和一系列不真实的消息、不健康的情绪作斗争。
要想取得胜利,既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提升公开度、透明度,及时辟谣,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疫情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战胜困难和挑战保持必要的信心和耐心。
当然,理性健康的心态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举措,反过来,更扎实的防控措施才是我们的信心之源。
……政策层面的支持、机制上的保障,才能化解各方心中的芥蒂、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为包容的社会心态提供土壤。
对此,各地政府部门义不容辞,需要拿出更多科学、务实的举措,避免社会情绪的极端化、对立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面对疫情,理性和信心也是一剂良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临床决策思维具有个体化、技艺化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B.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传染病防治的效果,传染病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
C.疫情期间,信息传播快、透明度高,利于人们掌握情况,直接导致“恐慌情绪”。
D.在生命机体自然完善过程中,经过与疾病的无数次较量,人类的生命不断进化。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图1和图2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传染病发病率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B.传染病发病率东中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要略高于中部。
C.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依然是西部地区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肺结核占比很高。
D.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高额度的财政收入,即可维持相对较低的传染病发病率。
6.面对疫情,所给材料提供了哪些有效措施?请加以概括说明。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站在后台看人生朱光潜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
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
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
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再比方生死,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者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更优厚。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
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
它们绝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刻薄,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
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
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这些有趣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
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是因为他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
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