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聚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的一节内容。
在第四章中,都传授的是人文地理
知识,课表的要求是: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具体到《聚落》这一章节,新课表要求是:1.能运
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在教材编排上,先让学生了解聚落的不同形态和聚落与环
境的关系,然后聚落
《在海边》选入新《语文读本》,充分体现了编者们“起点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的观点,它属于鉴赏性阅读部分,意在丰富学生的底蕴,增进文学素养。
本文是一篇感情浓郁,哲理深刻的抒情性散文。
它以诗一样的语言和军乐般激昂的情感,突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浮哲理。
在作者眼中,小时候大海敞开的深蓝神奇的怀抱,是温婉深情,明媚清丽的。
成人后体味了百态再和大海静静对视时,内心充满喧哗,感受到的不再是伟大与快乐,而是对宇宙无限,人类命运的无以把握和空间浩荡无始无终的深沉思索。
大海是沧桑历史的见证,在叠层石灰岩前,作者感到大海的威严与浩瀚,认识到生命真实的严酷,而在海滨公路上,她看到了在汹涌海浪中出现的“人类的意志”,还有人类征服自然的不懈情怀。
所以,作者说:“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
全文思路清晰,感情深沉,宣示了对寻找生命存在意义有困惑到释然的过程,揭示出只要不断奋斗,就能创造出生命的永恒。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散文并不陌生,但对于这样一篇哲理性强的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散文知识,授予学生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理清全文的基本结构。
要理解主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面对面的交谈,使学生能通过文中的物像来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
对于物像这种表现方式,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所以对于物象的提炼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但对于物象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考,则需要通过学生的相互间交流合作,老师的引导来共同完成,也以此真正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整堂课,我力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悟与自己对话,以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学贵为疑”,本文的理解难度较大,我主要通过以“问”带“思”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勇敢的与作者对话,以理解作者的感悟。
在课的设计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激起求知欲,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解决问题,理解全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思路
这节课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环节:
1、走进文本。
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抓住散文的“实”,理清全文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走进作者。
再读课文,抓住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理解文中的“虚”,通过自主提问,归纳全文的主题。
3、走进自己。
联系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海边的不同感受,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感悟。
五、课后反思
一、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感受
充分地阅读课文,是理解和探究文本的前提。
在本课一开始,就由男生、女生、教师分部分朗读课文,一方面想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同时,也想通过教师的示范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部分需8分钟,较费时,但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这也算是尊重学生感受的一个方面吧。
第二次完整的读放在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大声读、小声、默读、快速浏览等,也是出于尊重学生考虑,虽然场面的热闹程度可能会受影响,但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只要他是真正读了就行。
课文还有分男、女生齐读,全班齐读、个别读,都意在强调对重难点语句的理解、品味,希望让学生紧扣住文本。
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
在重难点突破环节,我安排学生对课文抓住文中关键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其让学生间合作互答、集体探究、教师进行点拨。
通过这种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来产生火花。
这篇课文的主题深刻,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是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五分,也
比老师灌给他十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思想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平等”、“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出来。
三、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表达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展示的平台。
本文的结尾,我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感悟或大胆的与作者对话,一方面希望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想,更希望学生能充分地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而事实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精彩的言论着实让我折服。
总的说来,感受最大的是,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智慧,要努力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是屠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