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
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
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3、要融会贯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并逐步掌握本指定教材的理论体系和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为理解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特别是将这些观点应用到做好民俗与旅游的结合,并合理地利用民俗事象开发创造新的旅游产品等实际的应用问题上。
还要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分明的论述,明确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七、基本内容:第一章概论(2学时)一、民俗的概念(识记、重点)二、民俗的形成(掌握)三、民俗的分类(掌握)四、民俗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五、民俗的社会功能(重点)六、民俗调查的方法文献学方法田野作业方法,五个“W”、“参与观察法”七、民俗与旅游(重点)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作用本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民俗?2、什么是民俗学?3、民俗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5、试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6、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有哪些?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4课时)学习目标物质生产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习俗。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活动,使得生产民俗不仅在乡村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城市商业影响甚剧,因而了解生产民俗成为掌握其他民俗事象所必须。
在学习生产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农业、狩猎、渔业、牧业民俗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典型民俗事象。
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一、定义及内容(重点)二、农业耕作的节令习俗(了解)三、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了解)四、农业祭祀和禁忌(了解)第二节狩猎生产民俗一、狩猎活动中的独特信仰(了解)二、有关猎具的习俗(了解)三、具体狩猎习俗(了解)第三节渔业生产民俗一、捕鱼工具的制作与传承(了解)二、渔业生产中的信仰传承(了解)第四节牧业生产民俗一、牧业生产与民俗(了解)二、牧业生产中的信仰传承(了解)第五节生产民俗与旅游一、生产民俗旅游的开发(重点、掌握)二、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重点、掌握)本章复习思考题:1、除本章介绍外,还有那些生产民俗?2、什么是生产民俗?生产民俗包括哪些内容?3、农业娱乐民俗有哪些表现形式以及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4、生产民俗旅游的开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第三章服饰民俗(4课时)教学目的:通过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比较全面地了解服饰民俗特点,掌握服饰民俗的流变以及文化内涵,增强服饰的鉴赏水平,塑造良好的服饰形象。
第一节服饰的构成及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一、服饰的构成(重点、掌握)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掌握)第二节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了解)二、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了解)三、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了解)四、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了解)五、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了解)六、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了解)七、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了解)八、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了解)第三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了解)第四节服饰民俗与旅游一、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了解)1、服饰民俗是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内容2、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历史的缩影3、服饰民俗是民族的标记二、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三、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重点、掌握)1、开发方式:博物馆阵列、民俗服饰装扮、民俗服饰体验、服饰商品、服饰仿制2、注意事项: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开发;与环境相协调;把握民俗服饰的本质特点,注意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统一;开发的方式可以是单一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开发;要充分利用节庆,集中展示服饰民俗。
本章复习思考题: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有哪些?3、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有哪些注意事项?第四章饮食民俗(4课时)教学目的认识饮食及其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饮食习俗,学习饮食民俗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饮食习俗,以此为契机,发挥饮食业在旅游业中的应有地位。
第一节饮食民俗概述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了解)二、饮食结构和类型(掌握)三、饮食的惯制(掌握)第二节茶俗一、茶的类型(掌握)二、饮茶方式(了解)三、茶的礼俗(了解)第三节酒俗一、酒的种类(掌握)二、饮酒礼俗(了解)第四节饮食民俗与旅游(掌握)一、饮食是旅游来存在、发展的基础之一二、风味饮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三、必须尊重游客与旅游地各处的饮食习惯四、以旅游促进饮食民俗的发展本章复习思考题:1、我国有哪几大菜系?2、茶的类型有哪些?3、酒的类型有哪些?第五章居住民俗(4课时)第一节居住民俗概述一、居住民俗概念与居住民俗的形成(掌握)1、概念2、形成二、影响居住民俗的主要因素(重点)第二节居住的惯制一、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掌握)二、住房的分配(掌握)三、公房(掌握)四、人畜分居,人神有别(了解)五、风水术(重点、掌握)六、建房礼仪(了解)七、入住仪式(了解)第三节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一、四合院(了解)二、客家围楼(了解)三、窑洞(了解)四、“一颗印”(了解)第四节居住民俗的旅游开发一、居住民俗的旅游价值(掌握、重点)居住民俗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为开展其它民俗活动提供了空间环境两类居住民俗旅游资源:1、可供旅游者参与的民俗旅游资源2、可供旅游者观光的旅游资源二、古村落旅游(了解)特点:交通不便,与外界隔绝程度较高,离现代化进程较远;地形险要,环境封闭,受历代战乱破坏较少;地理条件较好,受水、火、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较小。
内容:古建筑;环境与景观;风土人情三、古城镇旅游(了解)本章复习思考题:1、居住民俗概念2、影响居住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观风水的步骤是什么?4、讨论:居住民俗的旅游价值第六章交通民俗(4课时)第一节交通民俗概述一、交通民俗的概念(掌握)二、交通民俗的特征(掌握)三、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第二节陆路交通民俗一、交通设施(掌握)二、交通工具(了解)第三节水路交通民俗一、水路交通设施(了解)二、水路交通工具(了解)第四节交通民俗与旅游一、交通民俗与旅游交通(掌握)二、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掌握)三、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本章复习思考题:1、交通民俗的概念2、交通民俗的特征3、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4、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5、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第七章岁时节日民俗(4课时)第一节岁时节日民俗概念和形成一、概念(识记)二、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的原因(了解)第二节节日的分类一、按节日的来历分类(掌握)二、按节日的族属分类(掌握)三、按节日的主题分类(掌握)第三节中国汉族节日民俗(掌握)一、春节二、立春三、元宵节四、上巳节五、寒食节六、清明节七、浴佛节八、端午节九、天贶节十、七夕节十一、中秋节十二、中元节十三、重阳节十四、寒衣节十五、冬至十六、下元节十七、腊月初八十八、腊月二十三十九、除夕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了解)一、宰牲节二、开斋节三、圣纪节四、藏族雪顿节五、林卡节六、白族三月街七、彝族火把节八、侗族花炮节九、苗族花山节第三节节日民俗与旅游一、节日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掌握)二、节日民俗旅游的类型(掌握)三、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掌握、重点)本章复习思考题:1、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节日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是什么?3、节日民俗旅游的类型有哪些?4、讨论: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第八章人生礼仪民俗(4课时)第一节诞生礼(掌握)一、求子习俗二、孕期习俗三、临产习俗四、产后习俗第二节成年礼(掌握)一、冠笄之礼二、服饰标志型的成年礼三、身体毁饰型的成年礼四、意志考验型的成年礼第三节婚姻礼仪(掌握)一、古代婚姻形式的演变二、各民族独特的婚姻形式三、传统婚礼的程式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婚俗第四节丧葬礼仪(掌握)一、古今各族曾流行的丧葬仪式二、葬礼的程序本章复习思考题:1、求子仪式的种类有哪些?2、孕期习俗有哪些?3、庆贺生子习俗有哪些?4、成年仪礼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5、人类婚姻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第九章信仰民俗(4课时)第一节民俗信仰对象(掌握)一、自然崇拜二、图腾崇拜三、祖先崇拜四、人造物神五、行业神六、生育神七、世俗化的宗教神第二节民俗信仰方式(掌握)一、巫术二、禁忌与迷信风俗三、民俗信仰的特征本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图腾?2、巫术的种类有哪些?3、什么是禁忌?4、民俗信仰对象5、信仰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十章游艺民俗第一节游艺民俗概况(4课时)一、概念(识记)二、游艺民俗的特点(掌握)三、游艺民俗的类别(掌握)第二节游艺民俗与旅游一、游艺民俗特性与旅游需求的一致性(掌握)二、游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掌握、重点)本章复习思考题:1、游世民俗的概念2、游艺民俗的特点有哪些?3、什么是民间文学?4、讨论:游艺民俗开发的形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