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乐作品欣赏
《黄河船夫曲》(号子)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流行于陕北于内蒙古 交界处地区的民间歌曲,它主要流行于这 一地区的黄河船夫中。这首歌曲的来源主 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李思敏一人 所作。一种说法认为它是蒙古族短调歌曲 与陕北结合之后的产物,也就是所谓的“ 蒙汉调”。上世纪40年代,它由延安鲁艺 的师生们采风获得,建国后,它作为独唱 曲在全国流传。
中国古代器乐作品欣赏
概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可考 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 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浙江河姆渡骨哨以 及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来看至少七八 千年以前),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乐队,是 两千多年以前完整的“钟鼓”乐队。 歌、舞、乐合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 主要音乐形式。西州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 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 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
十面埋伏 (琵琶曲)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传统大套武曲中的代表 作品之一。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 琵琶谱》。此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为题材, 以音乐的形式描绘了当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 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溃楚军,刘邦 大胜,项羽自刎乌江。乐曲着意渲染了得胜之师 的威武雄姿。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 金声、鼓声、剑弩声、人后马嘶声,犹如“雄军 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
概述
声乐,指的是以人声作为发音主题的表演方式。声乐作品就是我们所说的 歌曲作品。声乐作品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作曲家创作而成,另 一种是由人民群众口头传承并通过历代船厂加工而成,我们把民众集体创作 ,并流行于民间的这部分歌曲称之为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包括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国风‘’记载的就是当时北 方15个地区的民歌。 民歌根据其使用场合、音乐性格、民歌与劳动关系等内容,主要分为“号 子”“山歌”“小调”三种题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结束以及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在音乐 领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借鉴西洋音乐的创作方法,并结合我国原油的 音乐苏柴和情感表达习惯,给中国带来的最早的艺术歌曲作品我国早期的艺 术歌曲代表作有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青主《我 住长江头》、冼星海《夜半歌声》、刘雪庵《红豆词》等优秀作品。20世纪 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歌曲方面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流行音乐 ”受到百姓的由衷喜爱,80年代逐渐形成了“文革”后期最早的流行明星, 流行音乐以其内容上的平民化,生活化,迅速成为百姓音乐生活的一部分。
的
(一) 古代的器乐作品
1.《广陵散》(古琴曲) 【作品简介】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 器乐作品,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其 内容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 曲联系起来。关于此,蔡邕的(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主权编印的《神奇秘 谱》(1425),普中有关于“刺韩”、“冲冠”、“投 剑”、“长虹”、等小标题全区共有四五十个乐段,分开 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 主要是表现对聂政王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 聂政王壮烈世纪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 着重表现了聂政王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 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阳春白雪(琵琶曲)
Hale Waihona Puke 《阳春白雪》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 流畅的旋律,轻松明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 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春春美景。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八板》(也叫《老六板 》)的多个变体组成。《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 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白, 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本,“大阳春”和“小阳 春”,《大阳春》指李方圆、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 段乐谱。《小阳春》是王煜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 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小阳春》分七段:1独占鳌头;2风摆荷花;3一轮明月; 4玉版参禅;5铁策板声;6院琴声;7东皋鹤鸣。
《广陵散》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 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 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 陵散》以气势磅礴,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受到历代 琴家的推崇。由于《广陵散》又与魏晋名士嵇康联系在一 起,更加重了这首琴曲的传奇色彩。 嵇康(223-263),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文学家。 字叔夜,曾任中散大夫,史称“稽中散”。嵇康音乐造诣 很高,曾作有《长清》、《短清》、《长测》、《短测》 四首琴曲,被后人合称“稽氏四弄”。还著有阐述自己音 乐思想的《琴赋》和《声无哀乐论》。他博学多才,崇尚 老庄,与当时阮籍等人号称“竹林七贤”。主张“越名教 而人自然”。他为人耿直,不媚权贵,愤世嫉俗,桀骜不 驯,为权奸所记恨,在40 岁壮年之际被司马昭杀害,临 行前从容弹《广陵散》。
周朝出现了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为乐器分类的方 法:“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 (如磬)丝(如琴)、竹(如箫)、匏(如笙)、 土(如埙)、木(如梆子)八类。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汉以来广 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公元350年前后经由 波斯、新疆、甘肃一带传入了“曲项琵琶”,明代 传入的扬琴和唢呐等。 在中国器乐的发展史中,拉弦乐器的出现晚于 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 曾侯乙墓的出土,向世人见证了中国古代乐队 的光辉历史,而现代意义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建设, 开始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上世纪20年代。至1949 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 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