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博苑03-05 1130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二、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三、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整体感知: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臵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接下四句,诗人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五、小结:诗的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诗隐含了的不平之气。

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当然,这种愁又哪难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现了抗争,这一句是一个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第八句又是一个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这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教材相关链接:李白的《行路难》一、了解背景: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二、让我们怀着这种悲愤的心情走进诗歌的第一乐章:朗朗的吟读,体会音乐美教师过渡: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喝佳酿,如品甘泉,如饮香茗,会让我们口齿留香,久久难忘。

今天我们就来美美的读一把。

读诗应该注意什么?要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朗读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吟读诗歌,吟读诗歌就是要求读的味道更足,情感更浓,意境更美,慢而有拖音。

1、学生按要求先自渎一遍,找出重音,划出节奏,酝酿情感。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涵着诗人纵横跌宕的情感。

4、学生齐读一遍。

三、教师精彩过渡;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刚有图画的美丽,下面我们进入刚有趣的板快:好好的译读,感受图画美。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说的尽量有诗意,有文采,有押韵、有想象。

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示范一句,学生模仿一句。

教师解读: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金杯,酒香诱人;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玉盘,菜香弥漫。

撙:酒杯;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美味佳肴学生译读。

箸:筷子;停下酒杯,放下筷子,烦闷的我菜不能食,酒难下咽;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内心一片茫然。

教师解读:我想远渡波涛滚滚的黄河,却正值冰封雪冻,不能行船;我要登上太行山,又遇上大雪封山。

学生译读。

闲来无事,就学习伊尹,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间,又梦见伊尹那样遨游在太阳旁边。

教师示范:歧路:岔路;行路难呀!行路难呀!,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岔路?我今后的道路又在哪里呢?学生译读。

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机会总有一天会来到来的,那时我就会高挂云帆,渡过苍茫大海。

三、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精彩的描绘,我们会发现李白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有着很美的意境!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美,图画的意境美,还有情感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板块:美美的析读,感受情感美。

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1 李白看到了什么?2 他有什么举动?3 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4 他联想到什么人?5 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和呐喊?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问题解答:1、李白看到了什么?(金樽、清酒、玉盘、珍馐)透过诗句我么感受到什么?(酒宴的丰盛、欢乐的场景,朋友的深情)“嗜酒见天真”的李白有怎样的反常举动?透过诗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 他有什么举动?(停、投、拔、顾、苦闷的心情)一乐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丽。

3 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4 他联想到什么人?(姜子牙,伊尹、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