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振乾:中国政治学去哪

黄振乾:中国政治学去哪

黄振乾:中国政治学去哪儿?发布时间:2014-01-10 09:29 作者:黄振乾字号:大中小点击: 3199次20天前小站发起的“中国政治学去哪儿”征文活动结束,收到征文1篇,共88字(我就想会这样的)。

所以我自己写了一篇。

这个不算是严格的学术,但是一篇严肃的日志。

一半是鄙人七年政治学求学之路的总结,一半是对中国政治学未来的YY。

在比较在意的事情上会口无遮拦的表白,估计有些话,会不爽的,但我承诺我是真实的,而且也是真诚的。

我翻了一下之前的日志,我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写过的文章包括:《中国政治学和美国到底有多大差距》(这篇文章为了赢得很多陌生朋友,有的已经成为好朋友),《在中国寻找政治学的积极意义》(从悲观失望中寻找希望),《中国政治学就那么不可爱么》(惋惜那些喜欢政治学,但却不愿意做政治学的姑娘),《政治学女博士》(系列)(探索为什么中国的女孩比起外国的更不愿意做学术)。

特别要说明的是:纯属个人观点,而且由于国内学科设置(以及本人知识面)的关系:本文探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和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学研究(非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政治理论,不然要被淹死)。

文章只有很简单的两个部分:中国政治学的现实是什么?中国政治学的未来要如何想象?另外加几句碎碎念而已。

现实是什么I:社会科学的末流政治学是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里面最差的学科,而中国政治学(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是比国际政治更差的学科。

当然这个差可以有不同的界定,我说的差是在研究成果,国际交流和学生培养上(部分)。

经济学和管理学就不用说,不管是在研究方法还是教学上,和国际主流的院系不存在非常大的距离。

社会学的发展也远远走在政治学的前面,几乎每年都会有中国内地和研究者发表在ASR(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AJ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和SF(SocialForces)等主流刊物上,中文《社会学研究》和上海大学出版的《社会》甚至有时被视为是中国最好的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社会学在方法训练上比政治学要高出一个档次。

在中国政治学的世界里(都说了国政例外),绝大部分研究者不具备发表英文论文的能力,绝大部分研究者不会/不能和国际研究者合作。

本土出生的政治学博士具备英文发表能力,从机构上看,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估计是国内发表英文刊物最多的政治学研究机构。

其它的出现了个别研究者,但并未成为一种想象,如复旦政治学系何俊志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和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发表过论文(没记错的话,北大和南开也有),有影响力的APSR,AJPS,CPS和CP主流政治学研究刊物,几乎是土博士的绝对禁区。

就我自己的观察,老一辈的政治学海龟(90年代左右回国的或者是在国内超过十年的)已经丧失了发表英文论文的能力(当然有可能是自愿放弃)。

如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的沈明明(北大)2005在牛气十足的Political Analysis上发表过文章,后来似乎完全拥抱了中文世界,并没有产生成批的成果。

年轻的政治学海龟,近五年毕业的港归占了很大一部分(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上海交通大学比较政治系和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差不多每个系引进超过3人),我希望我的观察是错误的,港归政治学博士的国际性的学术成果目前还是比较罕见(估计在酝酿),部分欧洲(主要是英国)归来的政治学博士也加入到南京大学政治学或是同济大学政治学的队伍中来了。

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有全职非华裔政治学者加盟。

美国政治学博士的海龟不在中国的政治学系里面,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他们要么杀入经济学院,要么呆在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为突出的例子,在上海财大推行海外战略的时候,杜克大学牛铭实任管院长的公共管理学院引进超过8位美国政治学海龟,其中包括哥伦比亚,UCLA,德州大学奥斯丁和普渡大学等学校的博士,科研表现突出的唐敏博士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类似吧),他3年间在Democratization等国际刊物发表文章5篇。

清华政治学海龟博士最多的部门不是气势汹汹的国际关系系,也不是新生的政治学系,而是清华公共管理学院。

里面有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博士,梅隆大学政治学博士等六七个吧。

加盟复旦的陈硕博士,要是在美国的话,估计进的也该是政治学系吧。

还有必要提到一下,纽约大学政治学博士徐天扬,比较政治学家普沃斯基的徒弟,任职的也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政治学系吸收不了一流的政治学海龟博士,这个问题会在最后一部分探讨(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

现实是什么II:学术职业的末端“哦,学政治学的”,“为什么不考公务员?”“为什么不做律师?”“搞洗脑的啊?”,这些个是我在近期工作面试的时候碰到过的问题。

我想,得出这个让人伤心的结论不是说我认为政治学是职业的末端,而是说外界(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和社会各界)认为政治学研究就是差的选择。

主要原因部分在于中国政治学确实不像经济学和管理学一样贡献了让人尊敬的社会意义(无语),部分在于中国政治学研究者不会向社会“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

比较政治学家David Laitin在Passion,Methodand Craft的采访中也提到美国政治学也有这个问题,但是人家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我们严重,政治学家GaryKing也可以担任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哈佛学术至高荣誉。

政治学很差,这种意识对年轻人的选择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一个学生不太可能在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选择政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是真实的故事,我本科的时候,我们班近五十人,仅有5人不是“调剂的”),不会选择政治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个很明显的影响是政治学的优秀后备人才会越来越少),不会选择政治学作为自己的学术职业(这样的故事,我也有听到过很多)。

逻辑似乎就是:因为你没前途,我就不要爱你。

事实上,恐怕也是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要用个人兴趣来压倒社会福利,政治学教师的平均待遇远不如管理学的,不如经济学的,甚至也不如法学的。

政治学本来就这么差,这个观念更恐怖的一点是,居然那么差,我何必去“优秀”。

优秀总是要努力的,如果你身边的同事,你课堂上的童鞋,都是些对政治学没啥意思的人。

如果我是一个教授政治学导论的老师,我认真备课,有很好的ideas,然后上课的时候碰到的却是一堆玩手机,爬桌面的孩子,我想,我也就随便讲讲算了(不要复旦做反例,我觉得复旦不同,开这门课的不仅仅有复旦而已)。

这样的幻灭感,对一个有理想和激情的青年研究者是致命的。

作为学术培养的复旦政治学的研究生们,也只有极少一部分会继续学术(大概不足2成)。

目前看来,在中国,学习政治学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种社会观念是一个非常要命的存在。

现实是什么III:研究方法的盲区拿复旦说事,主要是我自己在这里读研究,有所观察而已。

复旦政治学系目前没有一门教授研究方法的课程(国关的童鞋已经有了),而且没有一个能够教授方法(诸如统计学和博弈论)的教员。

而复旦则被认为是中国内地最好的政治学系之一,我想,从这里应该可以说明很多严肃的问题。

虽然有老师很有洞见的鼓励我们到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学习(因为我们还开不出来嘛),我个人的经验是完全“不知所云”(完全跟不上,当然这是我的问题)。

现在说所有中国政治学系都开不成研究方法课程估计是错的,拥有新海龟特别是美国海龟的学校应该是没问题的(北大,上交和上财是设置了类似的课程吧)。

但研究方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完整的系统应该包括:统计学、博弈论、比较案例和研究设计,而且还分为不同的阶梯,大概占到研究生(博士生)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

国内拥有政治学研究方法完整教学体系的估计一个系都木有(我没有考证过,我觉得有的话,可能性最大的是上海财大)。

何俊志老师今年在哈佛访学,他的指导老师里面就有Gary King,按照他的说法:美国政治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远远走在我们前面了,而且这个差距越来越大。

举个例子,纽约大学政治学系(当然不止他们)的一帮爱玩方法的教授们已经有了(JEP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olitical Science,玩得火热朝天,国内政治学界就我知道的,能玩这个也就是隔壁的上财唐敏老师。

我想,说米国人只重视玩数据统计模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即便是在定量研究方法教父Gary King所在的哈佛大学政府系,还有Theda Skocpol历史社会学学派的实力派大妈以及Daniel Ziblatt这种吃香的案例研究新秀(人家已经破格教授了)。

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是比较多元化的,而且是相对包容的。

倒不是说我们在定量研究和前沿方法探讨上远远落后,还不止,我们在定性研究(比较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上也是跟在很后面。

国内目前的情况是:有少量的研究原则,如在理论构建,资料收集和部分研究设计上的方法,规范的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调查(Survey),模型构建(一般计量经济学)和定量分析(统计学之类)基本上都不行,不仅仅是本科生没有(听说复旦有了),研究生没有,博士生也没有。

分析方法的缺课对我们的博士培养和学术研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惑。

博士生毕业了也学不到像样的分析工具,对研究对象的深度和准确分析就不太可能,这不仅在一定程度限制了研究议题(不会利用大规模的数据),还严重阻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我还是举这个例子,2012年5月比较政治学大佬普沃斯基来复旦政治学系开了座谈会,结果变成了单向度的Q&A(因为我们不够自信或有能力challenging他的研究),2013年5月大佬再次来比较政治发展中心做了四次公开的学术讲座,我怀疑有老师和童鞋在研究方法的内容上也是“不知其所云”(我是童鞋中的一个)。

都不懂人家在搞什么,你肿么和人家交流?除了聊聊天气,总得聊点什么别的吧。

还有,你是不是有自信在这种大佬前推销你的研究?讲个故事,我和黄杰同学(现在是港大政治学博士啦)在从浦东机场接普沃斯基的一个小时的路上,老普嘲笑我们居然还在用SPSS(他不知道的是其实很多老师/同学还不会用呢)。

“博弈论学过吗?”“统计学学过吗?”“计量经济学学过吗?”答案是木有木有还是木有,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普遍状况。

这个情况其实部分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政治学出去的学生可能比较难申请到好的博士项目:因为你的课程表里面木有定量或研究相关的课程,表明你对研究方法还是白痴,人家可能没有自信在你身上投入更多。

经济学的童鞋在这里就是宠儿了,本科经济学,申请国外政治学肯定多些优势。

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港中文大学的李连江教授就委婉的表示希望招收会做定量的博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