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节决定制度的执行力

细节决定制度的执行力

细节决定制度的执行力
兴化市新垛曙光实验小学张华
汪中求先生《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一则案例颇为耐人寻味: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上海新亚集团搞了一个“荣华鸡”与之对抗,一时势头强劲,让国人为之欣慰。

但短短三年后,“荣华鸡”便落荒而逃,而肯德基却深深扎下了根,年销售额近40亿人民币。

新亚集团总裁姜伟反思后,得出一条刻骨铭心的教训:“管理规章不实不细”。

作者认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细节,肯德基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并有着一套严格的规范,保证这些标准得到一丝不苟的执行。

比如肯德基规定它的鸡只能养到七星期,一定要杀;炸好的薯条保存7分钟,超过时间都要被扔掉。

而“荣华鸡”所留下的资料中,只有一些“口号性”的东西。

由此联想到我们一些学校的管理,何尝不是如此。

有些学校管理材料一大堆,制度不可谓不全,但执行时多数不管用,就是有人违反了,也无人问津,最终只能成为应付检查的“花瓶”。

校长在繁琐的事务中,忙得不可开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治”代替“法治”。

长此以往,无法维护管理的公正性,深层次矛盾越积越多。

究其原因,缺少的正是“肯德基”这种把“细节做透”的精神。

笔者结合个人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管理细节,提升制度执行力。

一是制度内容的系统性与人文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制度的设计必须明确而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制度与工作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

一学期里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什么标准?由谁检查?如何奖惩?都应作出明确的规定,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教师考核方面,我们规定了出勤、工作量和绩效计算办法,操作简便,教师一目了然;对中层干部每四周考核一次,按照3、3、4的比例,开展校长评价、班子互评和教师测评,民主推荐一名教师负责统计结果。

其次是制度的人文性,人文性决定可行性,切不可把道德要求变成制度的规定。

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大家都达不到,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更谈不上执行了。

设计制度时,必须有所取舍,统筹兼顾,不牵涉教师过多的精力,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区别对待,作出特别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不“游离”于制度之外。

譬如我们结合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对上班时间提出不同要求,不强求科任老师与班主任一起到校;允许担任两班数学的
科任老师不参加早操,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课前准备。

二是制度实施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要保证制度高效地运行,首先要有严格的检查措施,分线考核,专人负责,出现违纪现象,不包庇、不徇私情,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因为唯有“严格”才能坚持标准,才能依“法”办事。

其次,要健全对执法者的监督体系,完善约束机制,通过对干部的群众性民主考核,让中层干部自觉地成为“法家”,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建立领导干部违规申报制,对未主动申报者实行双倍处罚,严于律已,为教师树立榜样;推行执行校长制,民主选举产生执行校长,对日常工作形成立体式的检查机制,作为分线考核的补充,月底两方面对照整合后,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减少学校管理的“真空”。

再次,要注意考核的时效性,及时通报兑现,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

最后,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让教师理解制度只是一种手段和游戏规则,目的是维护管理的公正性,偶尔失误也是正常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维护管理的长效性,考核必须严格执行,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制度更客观。

三是制度修订的民主性与严肃性。

制度的修订必须坚持民主,要让全体教师参与制度形成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大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在执行过程中,赢得教师的认同、理解和支持。

同时,制度还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朝令夕改会让教师无所适从,制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执行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我校专门制定了一项“宪法”,规定制度修订必须经过组织分工、个人酝酿、校务会议讨论修改、教师会议讨论修改、无记名投票表决、现场唱票,经全体教师70%以上同意后方可实施;制度每学年可以修订一次,但执行过程中,任何人无权修改。

每学期末,我校都要开展一次教师“金点子”征集评比活动,让教师从日常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问题和建议,对教师意见集中的一些制度,则启动修改程序,使制度得到不断优化。

完善的制度,严谨的细节,精致的管理,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保障,更是农村学校管理的迫切需求。

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农村学校的校长,更需要以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把管理细节做实做透,才能逐步建立起“民主”与“和谐”的农村教育生态环境。

(本文发表于《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7年第9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