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89年日本宪法1.制定背景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
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
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
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
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
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材料四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
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
……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
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2)明治政府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的军国主义政策被称为“大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什么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人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
3、19世纪60年代,日、俄两国不约而同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改革前日、俄两国面临着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社会矛盾?(2)改革中日、俄两国在政治体制、工业化、军队建设方面有哪些相同点?(3)改革后日、俄两国均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共同的根源是什么?(4)日、俄在对外扩张中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了20世纪初日俄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4.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868年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请回答:(1)天皇是在什么背景下率领群臣宣读誓词的?(2)从此,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方面是怎样开始的近代化进程的?(3)由此可知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玉,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之资,器用之本。
材料二夫以战为主者,锁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聚。
以国家大计言之,欲与发展那雄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这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之又何待耶?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起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四东西放人民民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和适宜。
——以上材料均引自《日本政治史》请回答:(1)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这类似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哪一政治派别?其共同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其积极意义是什么?(3)材料三的思想对材料二有何继承和发展?(4)材料三、四对待外国文明在方法论上的主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无借鉴意义?6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3%,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请回答:(1)材料一对“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的改选意味着什么?“地契调查”依照什么情况?意味着什么?(2)材料二认为国家富强的途径是什么?(3)上述两个材料说明日本经济将发生怎样的转变?1税对象由土地经营者转为土地所有者,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依照土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和土地优劣情况。
确定土地私有权和新的地税制定。
2展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3由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2)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明治维新: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学习西方。
这些做法革除陋习,促进日本的文明开化,社会进步;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深入发展;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在社会风俗改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32.(1)武装倒幕运动基本取得胜利;明治新政府成立。
(2)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先是创办国营“模范工厂”企业,后将一大批国营企业陆续出售给私人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3)政府的大力扶持。
33.(1)闭关自守,反对与外国通商。
顽固派。
他们都是封建社会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2)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工商业,批判了顽固派的观点。
顺应历史潮流,有进步性。
(3)继承材料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有所发展,即自己走出去,择西洋文明为我所用。
(4)学习西洋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西化。
对我们今天学习外国东西仍有借鉴意义。
34.特点:政治上,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实行幕府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外卖国,对内镇压;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主要任务:巩固明治新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克服民族危机维护民族独立。
积极影响: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
36、(1)有一定道理。
但没有认识到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因循守旧和武器落后只是加剧了衰败。
(2)转变原因: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清政府腐败而被列强宰割为尊攘派提供了教训。
尊攘派认识到幕府统治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是造成危机的根源。
(3)相同点: 民族危机加深,对慕府统治不满; 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支持;领导力量都是中下级武士;都以西南强藩为主要根据地。
不同点:前者重在抵御外来侵略;后者侧重反对幕府统治;前者失败,后者成功。
37、(1)锁国政策。
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