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分析仪器光谱
∆E e = 1 ~ 20ev ↔ λ = 0.06 ~ 1.25µm ⇒ 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 ∆E v = 0.05 ~ 1ev ↔ λ = 25 ~ 1.25µm ⇒ 红外吸收光谱 ∆E r = 0.005 ~ 0.05ev ↔ λ = 250 ~ 25µm ⇒ 远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 光由电子能级跃 迁的产生,但伴 随有振动和转动 能级间的跃迁。 红外光谱由振动 和转动能级跃迁 引起。它们都是 宽谱带吸收。
10.3.4 试样装置 光源与试样相互作用的场所 a.吸收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 法 :石英比色皿。 红外分光光度法:将试样与溴化钾压 制成透明片。
b.特殊装置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雾化器中雾化, 在火焰中,元素由离子态→原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试样喷入火焰;
10.3.5 辐射的检测 a.光检测器 主要有以下几种: 硒光电池、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 硅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半导体检测器; b.热检测器 主要有: 真空热电偶检测器:红外光谱仪中常用 的一种;热释电检测器;
△λ:两条谱线的波长差; b : 棱镜的底边长度; n :棱镜介质材料的折射率。
分辨率与波长有关,长波的分辨率要比短波 的分辨率小,棱镜分离后的光谱属于非均排光 谱。
光栅 透射光栅,反射光栅; 光栅光谱的产生是多狭缝干涉与单狭缝衍 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决定光谱出现的位 置,后者决定谱线强度分布;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 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 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E =电子能量Ee+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ΔΕe>ΔΕv>ΔΕr
•
(二)红外光谱法 辐射能吸收用作一种分析工具的最大进展也许 是在红外光谱领域。1920年以前,利用波长在8000A到几 十分之一毫米光谱区的仪器就已经有了,但红外光谱研 究的真正进展却发生在 1940 年以后。这个光谱区含有象 分子振动所包括的那样一些频率的光。原子质量、键强 和分子构型这样一些重要因素与所吸收的能量有联系。 因此某些波段易与0H、NH、ClC和C=0那样一些基团相对 应。 红外光谱的兴起靠的是发展热电堆以及辐射计 、放大器和记录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许多年来,这些 仪器的光学部分比检测和记录机构要令人满意得多。
160-375nm 320-2500nm 250-700nm 6000-5000cm-1 之 间有最大强度 254-734nm 589.0nm, 589.6nm 也称元素灯
693.4nm 632.8nm 515.4nm, 488.0nm 电能
10.3.3 单色器
棱镜
棱镜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平行光经过棱镜后按波长顺序排列成为单 色光;经聚焦后在焦面上的不同位置上成 像,获得按波长展开的光谱;
棱镜的光学特性可用色散率和分辨率来表征 ; 色散率 a. 角色散率:用dθ/dλ表示,偏向角θ对 波长的变化率; α
dθ = dλ dn ⋅ 2 2 α dλ 1 − n sin 2 2 2 sin
将反射光栅的线槽加 工成适当形状能使有效强 度集中在特定的衍射角 上。 图所示反射光栅是由 与光栅表面成β角的小斜 面构成(闪耀光栅),β角叫做闪耀角。 选择适宜的闪耀角,可以使90%的有效能量 集中在单独一级的衍射上。
光栅的分辨率R 光栅的分辨率 R 等于光谱级次( n )与 光栅刻痕条数(N)的乘积:
1940年以前,比色法一直是最直观的分析法,往往是以高度经验 为根据的——实际上依靠了奈斯勒管、杜波斯克比色计和拉维邦色调 计。色调计利用可叠加有色玻璃盘作为颜色比较的载片。某些测定甚 至是将颜色与彩纸和有色玻璃作比较来进行的。T.w.理查兹在有关 卤化银的测定方面,发明了一种散射浊度计,用通过微浊溶液来测量 光散射。 1940年初左右,分光光度计开始广泛使用,几种高质量、应用简 便的工业仪器使比色法更加普及,最著名的仪器,如蔡斯一普尔费利 希、希尔格、斯佩克尔、贝克曼和科尔曼分光光度计,采用滤波器、 棱镜和光栅,使光的波长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光吸收一般是用 光电管测量的。 典型的比色试剂是二苯基硫卡巴踪(diphenyl—thiocarbazone) 通常叫做双硫踪dithizone,是艾米尔·费歇尔在1882年发现的,他观 察到双硫踪很容易和金属离子形成有色化合物,但他没有继续这项研 究。1926年,海尔穆特·费歇尔研究了这个化合物,并报道了把它用于 分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30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这种试剂 与大量阳离子所形成的有色整合物极易溶解于氯仿那样的有机溶剂 中。于是,这种络合物就可从大量的水溶液中萃取到少量的溶剂中, 从而使这种方法对痕量物质也非常灵敏。
线光源: 金属蒸气灯:汞灯(254~734nm)、 钠蒸气灯(有一对波长为589.0nm和 589.6nm的谱线)。 空心阴极灯:主要用于原子吸收光谱。
H2 灯 D2 灯 连续光 W灯 可见光源 源 氙灯 Nernst 灯 红外光源 硅碳棒 金属蒸汽灯 Hg 灯 Na 灯 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 高强度空心阴极 灯 线光源 红宝石激光器 激光* He-Ne 激光器 Ar 离子激光器 发 射光 谱 光 直流电弧 交流电弧 源 火花 ICP 紫外光源
10.2.1 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10.2.2 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0.2.3 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非光谱方法
光谱方法:
原子光谱
折光、旋光、衍射、比浊法
原子发射、吸收、原子荧光 及X射线荧光法 红外、紫外-可见吸收、分 子荧光、分子磷光
分子光谱
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10.3.2 分光系统 10.3.3 辐射的检测 §10.4 光谱分析的发展概况
光分析法: 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 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 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 一类仪器分析方法,统称为光学分析法。
光分析的三个基本过程: (1)能源提供能量 基本特点: (1)所有光分析法均包含三个基本过程; (2)选择性测量,不涉及混合物分离(不同 于色谱分析); (3)涉及大量光学元器件。
c
λ 注:λ ↓ ,E ↑
•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微波→无线电波
10.1.2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 用 包括: 吸收 发射 散射 M + hv → M* M* → M + hv
折射 反射 干涉 衍射 偏振
光学分析法分类
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原 子 吸 收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核 磁 共 振 原 子 发 射 发射光谱法 X 射 线 荧 光
原 子 荧 光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化 学 发 光
光谱分析仪器
10.3.1 光谱分析仪器基本组成 光谱仪器通常包 括五个基本单元 辐射源 单色器 样品池 检测器 显示与数据处理
1729年,P·布古厄(Bouguer)观察到入射光被介质吸收的多 少与介质的厚度成正比。这后来又被J·H·兰贝特 (Lambert,1728—1777)所发现,他对单色光吸收所作的 论述得到了下列关系式: 上式中I是通过厚度为I的介质的光密度,a是吸收系 数。利用边界条件x=0时,I=Io,积分得到: I=Ioe-ax 1852年,A.比尔(Beer)证实,许多溶液的吸收系数a是 与溶质的浓度C成正比的。尽管比尔本人没有建立那个指 数吸收定律公式,但下列关系式 I=Ioe-acx 仍被叫做比尔定律,式中浓度和厚度是作为对称变数出 现的。这个名称似乎是在1889年就开始使用了。
棱镜的顶角越大或折射率越大,角色散率越 大,分开两条相邻谱线的能力越强。
b. 线色散率: 用dl /dλ表示,两条相邻谱线在焦面上被 分开的距离对波长的变化率; c. 倒线色散率:用dλ/dl 表示。
分辨率:相邻两条谱线分开程度的度量:
λ dn = b⋅ R= ∆λ dλ
λ : 两条相邻谱线的平均波长;
比色法借助仪器可用于波长短到2000A的紫外区。 向紫外区的进一步扩展是不可能的。因为容器、棱镜及 空气本身也会吸收光。记录方法(起初主要是照相记 录),随着实用光电管的发展得到了明显的改进。紫外分 光光度法在测定芳香化合物,如苯酚、葱和苯乙烯方面 特别有价值。 紫外吸收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也很有用,它 同束缚松散的电子缔合,如出现在双键中的电子。乙 烯、乙炔、碳基化合物和氰化物中的不饱和键吸收2000A 以下的光,因此处于紫外分光光度计可测范围之外。不 饱和键周围有取代基时,会使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 动,但仍远离实际可测的范围。偶氮基、硝基、亚硝酸 盐、硝酸盐和亚硝基的吸收光范围在2500—3000A之间。 不饱和键发生共扼现象会使吸收增强。引起光向长波方 向移动。芳香环具有一个特征吸收本领,可用于鉴定。
10.3.2 辐射源 依据方法不同,采用不同的光源:火 焰、灯、激光、电火花、电弧等;依据光 源性质不同,分为: 连续光源: 在较大范围提供连续波长的光源: 紫外光源:氢灯(150~400nm) 、氘灯 可见光源:钨丝灯(320~2500nm)、氙灯 (200~700nm) 红外光源:硅碳棒及Nernst灯
分析化学教程
第十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0.1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9.1.2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0.2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0.2.1 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10.2.2 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0.2.3 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 §10.3 光谱分析仪器 10.3.1 辐射源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0.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 电磁辐射: 以接近光速(真空中为光速)通过空间 传播能量的电磁波; 电磁辐射的性质:具有波、粒二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