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报告中国近代铁路

课题报告中国近代铁路

近代下的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作者:高一(四)班历史课题研究小组一、背景:中国铁路的开创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

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特别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任轩于1859 年所著《资政新篇》中,强调近代交通运输对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几带交通运输的创议。

但这一理想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能实现。

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列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此后又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

铁路消息开始传播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与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清末地理学家徐继畲于1848年编著的《瀛环志略》,进一步介绍了一些国家的铁路情况,如“造火轮车,以石铺路”,“熔铁为路,以速其行”,并称赞这种运输工具“可谓精能之至矣”。

需要注意的是,唐胥铁路虽然为中国建造,但技术完全依仗列强,中国在此阶段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和技术修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铁路。

二、帝国主义争夺路权,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1894--1948)腹有诗书气自华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割地赔款,国力大损,英、俄、法、日、德、比、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

他们或强行擅筑,或假借“合办”,或通过贷款控制,一万多公里的中国路权被吞噬和瓜分,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

随后,他们按照各自的需要,分别设计和修建了一批铁路,标准不一,装备杂乱,造成了中国铁路的混乱和落后局面。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革命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

他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

从1928年到937年在关内修建了约3,600公里铁路;在东北以官商合营方式修建约900公里铁路(1928~1931)。

从192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在西南、西北“大后方”修建约1,900公里铁路。

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妄想独霸中国,1931年发动了“九。

一八”事变,侵占了整个东北地区,成立了伪满政府。

继而于1937年又发动了“七。

七”事变,掀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铁路大部伦于敌手。

从1931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共修建了5,700公里铁路;从1937到1945年,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占领区修建了月900公里铁路。

综上所述,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8),在中国大陆上共修建铁路约13,000公里。

此时期,中国铁路在这样列强操控的情况下,发展缓慢。

三、近代下修建的铁路代表吴淞铁路吴淞铁路从上海起到吴淞镇止,长14.5公里,轨距762毫米,轨重每米13公斤,于1876年简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业铁路。

这条铁路是英国怡和洋行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建的。

清政府以285,000两白银于次年赎回,并于1877年10月拆除。

唐胥铁路唐胥铁路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今丰南县)止,全长9.7公里。

采用1.435毫米的轨距和每米15公斤的钢轨,于1881年建成,为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是为了开发开平煤矿,在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负责集资修建。

1886年,成立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唐胥铁路后开始展筑,并独立经营铁路业务。

开平铁路公司是中国自办的第一个铁路公司。

1887年,唐胥铁路展筑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改称津榆铁路。

台湾省铁路台湾原属中国福建省。

中法战争后单独设省。

刘铭传于1887年奏准修建台湾省铁路。

线路以台北为中心,向东到基隆港,向西南到新竹,分别于1891年和893年建成,两段共长约107公里,轨距1,067毫米,轨重每米18公斤。

腹有诗书气自华东省铁路1894年甲午战后,俄国乘机通过华俄道胜银行掠夺了东省铁路的建设权和经营权。

华俄道胜银行是一个政治、金融的混合体,上俄国财政部的分支机构,总行设在彼得堡。

1897年成立东省铁路公司,修建、掌管北部干线(满洲里到绥芬河)和南满支线(宽城子到旅顺)及其他一些支线,全长约2,500多公里,采用俄国铁路的1,524毫米轨距,于1897年动工,1903年完工。

干支线相联恰如“T”字形,分布在中国东北广大地区。

胶济铁路1897年,德国借口山东曹州教案,出兵强占胶洲湾,并攫取了修建胶济铁路直至山东边境的独占权及铁路两侧30华里以内的采矿权,随后,强筑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

1899年由倾倒动工向西修建,由于高密县境内义和团的反抗,到1904年才全部建成通车。

胶济铁路干支线共长440多公里。

京汉铁路俄、法两国在取得东省和滇越铁路的直接经营权益之后,又串通、拉拢比利时合股公司出面套取芦汉铁路(芦沟桥至汉口)的贷款权。

芦汉铁路的芦沟桥至保定段,原已于1897由清政府按合同规定,将以上两段于1897年10月统交比利时公司接办。

比利时公司接办后,南端重点改为汉口玉带门;北端起点改为经北京西便门至正阳门(前门)西车站。

1898年底,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1905年11月15日黄河大桥建成。

1906年4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214公里,改称京汉铁路。

(由列强强迫修建的铁路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谈起近代里中国自己修建的铁路,最有名的当属京张铁路了。

京张铁路是中国自己筹款,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它的建成,揭开了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崭新的一页。

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清政府决定自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会办兼总工程师。

詹天佑面对外国人的冷言恶语和封建官僚的嘲笑议论,毅然挑起重担。

从3月开始,他亲自率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背上标杆,分别勘测了数条线路。

经过缜密计算和反复比较,最后选定关沟段进行复测。

8月定测完毕,10月开始动工。

腹有诗书气自华京张铁路自北京丰台到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

其中关沟段穿越军都山,最大坡度为33‰,最小曲线半径182.5米,隧道4座,计长1,644米,采用“之”字形线路,工程非常艰巨。

经过4年奋战,1909年9月全线提前胜利完工。

反帝爱国的商办铁路高潮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路权和清政府媚外卖国的行经,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更加激起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愤慨。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收回路权和商办铁路就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和爱国运动的产物。

从粤汉路权的收回到沪杭甬铁路的“废约”、“拒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和铁路职工的反帝爱国热情。

但在当时的形式下,由于外受帝国主义挤压,内遭清政府摧残,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实际建成的连同开行工程列车的铁路在内,仅有900多公里。

尽管后来这些商办铁路被帝国主义资本侵入或兼并,但它在中国铁路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直以来都受列强压迫,铁路的发展也是如此。

中国铁路在列强的操控下,发展缓慢。

虽然近代铁路多数被用于列强的入侵运输来使用,但客观上促使近代中国的交通更发达,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一系列的路权争夺,保路运动,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铁路以及路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中国铁路百年历史》——百度文库安东与沙夏分享《历史(人教版-必修2)》)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腹有诗书气自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