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第四章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民俗旅游区划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民俗旅游区划研究及对民俗旅游区进行实际划分的基础。

尤其是旅游业在开发和管理民俗旅游资源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民俗旅游区划基础理论的指导。

第一节民俗旅游区划的理论来源一、区划的一般理论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

区划是一种系统研究法,通过区域划分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

区划系统研究法源于自然区划理论。

自然区划又是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应用。

1、地域分异规律学说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呈现四个等级规律,一是全球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一般划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

三是区域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在温带从沿海向内陆因干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

四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其一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其二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性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

将区划系统研究法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的构成、文化、经济与产业的研究,就形成了行政区划、文化区划、经济区划、旅游区划、民俗旅游区划等等。

2、自然区划理论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一定范围的区域,称“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区划。

(1)自然区划类型: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即从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体现环境的综合特征。

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

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又分为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2)自然区划原则:①综合性原则,也有称“主导因素原则”,要求在全面地、综合地分析所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找出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所划出的自然区域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共同利用与改造的自然方向。

②发生统一性原则,要求不仅揭示自然综合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还包含着区域逐级分异产生过程的相对一致性。

③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④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进行区划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⑤区域联系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时,看到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所具有的统一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

各项区划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自然区划方法:①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重叠各部门区划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

②古地理法: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

③地理相关分析法: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做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④主导标志法: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的依据,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

⑤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区划法,着眼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地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⑥合并法,又称“自下而上”法,是从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4)自然区划的单位及等级系统。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分为大自然区和热量带;地区、亚地区;地带、亚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地理区的区划等级系统。

①大自然区和热量带。

按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表现,我国分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三大自然区和寒温带(东北北部)、温带(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内蒙古和宁夏的全部、甘肃中西部以及新疆北部和天山山地)、暖温带(包括山东和辽宁半岛、华北大平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亚热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热带(包括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和滇南)、赤道带(包括南沙群岛等低纬地区)等六个热量带。

②地区、亚地区。

以气候干湿差别为原则,我国直接在各热量带和青藏高原内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③地带、亚地带是地区内的带段性单位。

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处于残积处境的显域土类和植被型。

地带可以划分为亚地带,亚地带又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省与自然州。

如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内可划分出四川盆地自然省,在四川盆地自然省内又划分为具有钙质紫色土和水稻田的川北丘陵自然州;具有钙质紫色土和水稻田的川中方山自然州;具有酸性紫色土和红壤、且略具南亚热带色彩的川南丘陵自然州;具有中性紫色土和黄壤以及残存常绿阔叶林的川东平行岭谷自然州;以水稻田为主的川西成都平原自然州等五个自然州。

自然州内再进一步划分为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虽然是人为划分的,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只有正确地认识地域自然环境的分异规律性,区划才能接近于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才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二、文化圈与民俗文化圈1、文化圈(1)定义:“文化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区域文化范畴。

作为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相同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是在文化传播形成的。

往往是由某一先进民族或国度,以其首创的文化影响周边地区,在核心与边缘的互动中就逐渐形成共识的文化现象。

文化圈是一个地理空间。

(2)文化圈特点,其一,文化圈具备较大的区域聚落或民族持久不变的基本文化作为根基,拥有广阔的、持久性的地理空间;其二,文化圈具有独立性,表现为文化移动是全部文化范畴的整体移动。

其三,文化圈拥有广泛的文化内涵。

(3)认定文化圈的方法,一是对不同地区相类似的文化要素的数量多少做出认定,二是对有相关性的若干文化成分在其文化范畴和文化内容的含义上做出认定。

(4)文化圈划分文化圈可从地理、民族、语文、宗教、民俗等多种角度加以划分。

(5)文化圈组成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

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可以置换。

有学者将中华文化分为齐鲁文化、关陇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八个“文化圈”。

2、民俗文化圈(1)定义:民俗文化圈是文化圈的细分。

民俗文化圈是特定的文化共同空间,以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地区、特定历史、特定民族(民系)习俗化的总合。

民俗区划常常超出行政区域划分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同或相似、相近的民俗文化分布,属于同一民俗圈。

在民俗文化圈划分中,民族、民系是重要的依据。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民俗文化圈划分的具体说明。

(2)中国民俗文化圈划分:有学者将中国民俗文化圈划分为东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游牧区、青海、云贵、闽台等七大民俗文化圈,或称七大民俗区划。

东北民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族风俗的大融合。

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圈大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淮河,西抵青海湖东,东及黄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位于秦岭、淮河以东,西藏至青海高原东侧。

游牧区民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宁夏北部和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

青海民俗文化圈特点是藏族风俗,同藏传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云贵民俗文化圈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风俗文化千姿百态。

闽台民俗文化圈为福建与台湾,特点是保留中原古代风俗文化现象。

各个文化圈所展现的景象千姿百态,每个文化圈蕴涵着多元文化意义,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俗文化。

无论哪种民俗文化圈的民俗事象,都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而不同程度地染上地域文化色彩。

例如食俗,我国民间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食味习俗地域性差异。

在生产劳作上,像东北农村的靰鞡和爬犁,中原农村的靸鞋和推车,南方的草鞋和扁担,西南山寨的赤脚和背篓,西北的皮靴和驮子,客家地区的斗笠和凉帽等等,都是具有民俗区划的特殊标记。

三、旅游区划旅游区划是按照自然区划理论,从构建旅游业出发,按照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及区域社会、经济、交通、行政等条件的组合和内部联系程度,在地域上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旅游区。

1、基本理论与方法(1)旅游区划八个原则,1,完整性原则。

2,一致性或相似性原则。

3,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

4,旅游中心地原则。

5,多级划分原则。

6,覆盖性与不连续性原则。

7,拥有相当数量的旅游点,形成一定的旅游时间。

8,交通便捷性原则。

(2)旅游区划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旅游区划,即以某种指标为主要依据的旅游区划,如旅游资源区划、旅游气候区划、旅游市场区划等。

第二层次是综合旅游区划,是从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介体之间的关系出发,全面地考虑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条件,根据相似性、差异性和内部联系划分旅游区。

(3)旅游区划分三个步骤,第一步,选取分区指标。

或以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自然风光等的旅游资源的性质为指标;或以区域地貌、气候和人文旅游资源宏观特征为指标;或以旅游资源形成的共同性、形态类型的相似性、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同源性为指标;或以气候带分布特点为指标;或以舒适度指数,风效指数为指标等等。

第二步,划分分区层次。

旅游区划层次分国际旅游区和国家国内的旅游区。

第三步,区划命名。

一般格式为:方位(地名)+主要特征词语+旅游区划等级名称。

也可省略主要特征词语,如“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或者“闽北旅游区”。

2、中国旅游区划方案中国旅游区划的研究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意见,有六大区、七个一级文化旅游区、八个旅游区、九大旅游带等多种旅游区划方案。

(1)六大区的区划方案,为华北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七省市);东北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华东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华南区(广东、海南、湖南、湖北等四省与赣南、桂东沿海一带);西南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六省区市);西北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省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