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语能力

母语能力

母语能力面临背景本质&重要性&现状&原因&改变方法(重视教育/生活中)&方法缺陷【对比】&解决措施关键词:大学生;母语素养;现状;应对措施母语能力的本质与重要性语言不只是工具,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失去一种语言,就是失去一个文化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

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言技能的传授,母语更担负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功用。

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年轻一代学子们把握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

要保持民族特色,发扬民族精神,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

保存国粹,需要年轻学子们熟练把握母语——汉文字。

而这些仅有母语基础教育是不够的。

只有加强母语高等教育,让大学生确立起对本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刻了解,认清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才能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才能积极主动且富有成效地对多元文化进行比较、鉴别,从而热爱、传承并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母语通常指人们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在本文中特指汉族的民族共同语——汉语。

母语作为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个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往往以母语为载体,依托在母语之上, 因此可以说,母语不仅仅是人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的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失去母语,就等于失去了一种自然形态的存在方式。

就民族而言,母语是一个民族得以构成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母语缺失,民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联系纽带。

同时,母语是民族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承的基础,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部分,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

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应该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失去了母语,就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

因此,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母语文化。

母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活动,它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现状1.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素养是母语素养最基本的表现。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母语的字、词、句、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掌握呈现出诸多问题。

如,有83.2% 的大学生读不准“粳”字;71.3%的大学生读不准“涪陵”这个词;93.7%的大学生不知道“的、地、得”的使用规则。

在访谈调查中,有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汉字书写水平较差,有的甚至羞于写字。

由于电脑日趋普及,许多大学生平时很少用笔写字,这些大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示自己常常连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汉字都不会写了。

2.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母语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容乐观。

有48.4%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阅读”习惯; 读自己专业书籍每年超过2 本的只占23.6%;有79.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阅读专业书籍的速度“较慢”;85.3%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理解专业学术论文“比较困难”;76.2%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缺乏阅读的技巧与策略。

在访谈调查中,许多大学生坦言,平时看书更喜欢看一些消闲小说、时尚杂志等。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如何”时, 选择“良好”的仅占 6.2%。

3.大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是母语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

调查显示,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容乐观。

有84.7% 的大学生反映自己在写作中经常出现“有思想但找不到适合的语词”;91.5%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写专业报告或论文时“较困难”;在常见应用文的调查一栏中,有73.6%的大学生不会写收据。

在访谈中,许多大学生表示,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觉得语言匮乏,要么就是千篇一律、陈词滥调,有时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修修补补一番便上交了事。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觉得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何” 时,选择“良好”的仅占 4.3%。

4.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母语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亟待提高。

有69.6%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不善言辞”;58.2%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与人沟通“缺乏技巧”;91.3%的大学生对即席发言表示“缺乏信心”;78.1%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较差”。

访谈中,许多大学生坦言, 在和朋友、亲人等在一起时,能畅所欲言,但在演讲、社交甚至课堂等一些公共、正式场合时就觉得紧张、怯场。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觉得自己的口头交际能力如何”时,选择“良好”的仅占12.1%。

5.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素养也是母语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的文学素养难如人意。

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读过的占仅6.3%;79.4%的大学生不知道吴荪甫是矛盾《子夜》中的人物;64.5%的大学生不知道《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62.9%的大学生不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84.1%的大学生说不全“四书五经”。

访谈显示,多数非文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不看文学名著;大学生的课外兴趣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上网;而上网的主要行为则是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

第一,错别字俯拾皆是,如:“墨明棋妙(莫名其妙)”、“ “杰骜不训(桀骜不驯)”、“明花有主( 名) ” 、“ 莫然回首( 蓦) ” 等成语写错现象经常出现,还有一些很常见的字也写错,“真”中间只写了两横,“ 踪迹” 的“ 踪” 字写成了“ 石” 旁,“ 怀疑” 的“疑”右边写成“页”,“鬼”字上边写成了“兔”字头, “垃圾”写成“垃极”“,和谐”写成“和楷”等。

第二,用词错误或搭配不当很普遍,如下述病句经常出现,“坐过这位子的人,你的前途会很完好的。

”“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

”“不论我们相距千里,都只离彼此转身的距离。

”第三,文理不通、逻辑混乱的文段经常出现。

试看下边这段话:在断交多年之后,中和美利坚和众国两国领导人对于诸多的问题上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次会晤有着积极的意义,他们回顾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剧变,阐明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和态度。

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然而当今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令人堪忧,正如一位大型国企的人事经理所言:现在的毕业生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技能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说话词不达意、语言匮乏。

近年来,在“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的风气影响下,大学生驾驭母语的能力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

一是汉语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英文和错别字现象非常严重;二是语言基础知识不牢固,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

三是缺乏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很不规范。

原因其一,对外语的过度重视,导致了母语教育的“偏废”。

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经验,国家对外语学习十分重视,这无可厚非,但在这种导向下,几乎所有的晋级考试,外语都是必考科目。

在大学里,英语四级考试成为一种超越学科的硬性要求。

而母语则受到人们的排斥和冷落。

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外,几乎没有任何官方渠道接受母语教育。

相比之下,大学阶段,英语是占学分最多的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则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大学语文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 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 个课时。

到2000 年以后,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门仅供理工科学生选修的课程。

在部分高校,大学语文课变为只有16 学时 1 个学分。

在这种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了母语学习和母语修养。

其二,我国母语教育应试化倾向降低了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母语本来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绚烂的世界,却因为教学方法死板,许多教师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去教授母语课程,从而使一篇充满人文和审美的课文被活生生地肢解,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从思想上对母语教育产生了排斥反应。

其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的价值重建跟不上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在不自觉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对自己的母语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失去应有的信心,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焦虑日渐显现。

三、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成因透析1.中学母语教育的积弊从母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母语素养主要是建基于中学母语教育。

中学母语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中考、高考考什么,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就教学什么。

从理论上讲,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四个基本的维度,即读、写、听、说,前两者侧重书面语言,后两者侧重口头语言。

由于中考、高考不考口头语言,所以中学母语教育口头语言的教学是被忽视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听、说能力受到了压制。

读、写教学表面上看是受到了重视,但同样由于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方法的狭隘、封闭,在实际教学中, 读、写教学已深深打上了功利性色彩,学生更多地是进行机械的、封闭的训练,这种畸形的操练事实上已背离了科学意义上的读、写教学,在这样情境中学生所获得的读、写能力定然残缺不全。

2.大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偏失大学语文是母语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37 所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只有16 所,不到一半;而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中绝大部分高校是把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选修课”;多数高校开课时间为一学期, 总课时在32 到72 学时不等。

许多文科类院校因其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会涉及到“语言文学”类,因此这类高校基本上是不开大学语文的;而非文科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自然主要是以自己的专业课程为主,即使开设大学语文,其课时量也少得可怜。

上述可见,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地位是低下的、处于可有可无境地。

对于大学生而言,缺少专门的的母语教育,仅靠大学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无疑其母语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很难奏效。

3.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社会更加物质化、功利化。

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大学生热衷于考“证”、考“级”。

在这样的现实中,有多少大学生还能静下心来研习语言、品读文学? 时下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网络聊天与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追求快捷与随意的表达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严重退化,许多时尚而极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充斥着学生的日常生活。

”[2]访谈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常常在网上使用一些词典中没有的字词或符号,说一些不规范的语词句式,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的表现。

此外,媒体的负面影响、各种消费文化、整个社会对人文学科的轻视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力度破坏着大学生母语素养的养成与积淀。

4.大学生自我消极心理的阻抗母语是跟随人一生的,也正是由于它是母语, 再熟悉不过了,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思想深处对母语是缺乏重视的,对母语课程也缺乏足够的热情。

调查表明,81.7%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表现“比较消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