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
诗五首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
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幻灯片2)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

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3)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
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幻灯片4——幻灯片9)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

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幻灯片10——幻灯片15)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2.《邱迟与陈伯之书》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句子。

写春天使叛将产生了对故国的思念。

杜牧的《江南春》写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苟安旦夕的情况下,选择江南的春天这个题材,不是没有用意的。

3.《登飞来峰》为王安石29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任浙江鄞县时,写下此诗。

在鄞县他组织百姓浚治渠川,兴办水利,这些举措从粉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
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5.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诗。

五、抑扬顿挫读诗文(幻灯片16---24)
1.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读音、停顿、重音等方面,达到通畅流利。

2.配乐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六、和景融理析《望岳》(幻灯片25---幻灯片49) 1. 观影像,走近泰山。

2.赏美景,提升品位。

3.读诗文,陶冶情操。

4.解题:“岳”在这里指东岳泰山。

5.用心感受,领略美景和抱负。

学生听录音后,根据课下注解了解诗歌的含义。

在讨论中解决疑难。

(1) 泰山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泰山景色是壮美雄奇的。

作者的写作是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理想?
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这两句诗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2)《江南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4)《望岳》表达了诗人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

(5)《观沧海》表现了曹
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6.推敲诗句,把握写法和情感。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炼字生动。

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七、总结方法求规律(幻灯片50)
1、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2、披情入文,体会情感。

2、推敲诗句,把握写法。

4、含义新解,感悟哲理。

八、自主合作勤探究(幻灯片51——幻灯片59)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一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观沧海》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将愁心寄与明月,为什么还写到杨花和子规呢?
《江南春》
请从景物、数量、状态、色彩、层次、动静、时间变化、空间变换、意境变幻等角度任选一点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九、学以致用(课堂练习)(幻灯片60——62)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被后人成为“”的李白。

题目中的王昌龄曾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2.“造化钟神秀”中的“钟”的意思是,此句描写了泰山的。

3.《登飞来峰》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4.请列举出三句描写月亮的诗句。

5.根据示例,任选一句进行改写。

示例:迢迢贬谪路,吊影孑身。

愿化一袭长风紧相随,同闻子规啼愁。

渺渺无限期,晨寒夕凉。

借半缕月光轻添薄纱,齐观杨花恣肆。

改写下列句子: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