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星》重要人物及事件梳理

《红星》重要人物及事件梳理

《红星照耀中国》重要人物及事件梳理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一、周恩来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造反者【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在中国,他像许多其他红军领袖一样,是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性格、爱好与能力】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

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家庭出身与童年经历】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欢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他在民族觉醒时期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别的方面去了。

【受教育情况与革命经历】周恩来曾经在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求学,参加过1919年的学生运动,也因此在天津被捕入狱。

获释后曾经在法国、英国、德国留学,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立即与孙中山在广州回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秘书,后被时任校长的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在1925~1927年的北伐战争期间,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发动起义,协助国民军攻占上海。

他组织六十万名工人发动政变,取得了胜利。

然而一个月后,到达上海的蒋介石发动了右派政变,逮捕并处决了好几十位这次起义的组织者。

周恩来被迫逃到武汉,后来又到了南昌,参加组织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这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

之后,他去广州组织了著名的广州公社。

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一直到1931年,终于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二、贺龙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贺龙二三事【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很健康。

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性格、爱好与能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

他喜欢马。

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

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

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

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

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他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

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来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

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

李长林说贺龙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家庭出身与童年经历】贺龙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

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湖南人都传说他年轻时的许多英勇故事。

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

他把儿子贺龙带去。

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

他们说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受教育情况与革命经历】贺龙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

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

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国民党军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这时贺龙才毅然投向共产党。

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屠杀激起他的愤怒。

南昌起义后,贺龙和朱德率领队伍转移到汕头,在汕头失败以后就辗转回到湖南。

传说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三、毛泽东第三篇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第四篇一个共产党人的由来●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毛泽东的身体非常健康,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红军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肺部也是完全健康的,尽管他跟大部分红军指挥员不一样,吸烟没有节制。

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

【性格、爱好与能力】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

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我想我的第一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

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

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兴趣的事。

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

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

除此之外,他对吃的东西就很随便。

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它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

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气过,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

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我发现他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

他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

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

毛泽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

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

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家庭出身与童年经历】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原是一个贫农,靠当兵多年攒的钱回来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买回了他的地,成为中农,靠贩运谷子的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成为富农。

毛泽东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到地里干活,白天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

因为国文教员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毛泽东曾经逃过学。

毛泽东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开始给家里记账。

他性格暴躁,经常打毛泽东和两个弟弟。

他非常抠门,一文钱也不给孩子,给孩子吃的又是最差的。

而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穷人。

毛泽东长到十三岁,发现了同父亲辩论的有效方法,就是用他自己的方法,引经据典地来反驳他。

在和父亲的斗争中,他认识到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力,父亲就会软下来,可是如果仍然温顺驯服,父亲反而打骂他更厉害。

童年时期,毛泽东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他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在他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他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受教育情况与革命经历】十三岁时,毛泽东离开了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

尽管如此,他还是继续读书,读自己凡是他能找到的一切书籍,除了经书。

在读旧小说和故事的时候,他发现这些小说里从没有农民做主人公的。

因为它们颂扬的都是统治者,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而农民替他们种田。

这时期他还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阐述老派改良主义的书,这本书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

这时湖南发生的严重饥荒导致了饥民和抚台衙门之间的斗争,许多带头闹事的饥民被斩首示众,毛泽东为这些造反者深感不平。

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之后的一连串事件——哥老会同官府之间的斗争、穷人发起的“吃大户”运动和本地新来的“激进派”老师反对佛教的行动,使毛泽东产生了一定的政治觉悟,他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时父亲决定送他到米店当学徒,他不顾反对,去新式学堂念书,开始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在此期间,毛泽东读了表兄送给他的讲康有为的变法运动的书,一本是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在思想上开始支持变法。

之后,毛泽东去大城市长沙上中学。

在长沙,他第一次读到于右任主编的关于民族革命的报纸——《民力报》。

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立宪成为广大人民的要求。

在学堂里,为了表明反清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和朋友减去了自己的辫子,还剪去了其他十几个人的辫子。

受到时局的影响,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每月花钱订报纸,第一次从读《湘江日报》中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

半年后,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决定回学校读书,先后投考了制肥皂的学校,法政学校、商业学校、省立第一中学。

在省立第一中学念了半年书便退学,之后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卢梭、斯宾塞、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

接着,他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了五年书,在这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给他印象最深的教员是英国留学回来,教伦理学的杨昌济。

在学校里,毛泽东读了《民报》,了解到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

在湖南师范的第二年夏天,他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锻炼出健壮的体格,为日后的长途行军打下了体能基础。

受到陈独秀主编的新文化运动杂志《新青年》的影响,他团结了一批学生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新民学会。

毕业后,毛泽东去了北京,从前的老师杨昌济把他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他做了北大的图书馆助理员。

在北大期间,他参加了一些进步团体,认识了陈独秀、张国焘等后来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政治思想越来越激进。

离开北京,回到长沙之后,他成为《湘江评论》的主笔,还创办了研究现代文化和政治趋势的文化书社。

因为领导学生总罢课,《湘江评论》被当时的湖南督军张敬尧查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