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09历史教育
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
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
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
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
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
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
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
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
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
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
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
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
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
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
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此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地区从欧洲和近东向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拉开
了这两大文明古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北京周口店等一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从这些发掘,特别是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发
掘和记录方法为田野考古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的考古学开始起步的时期。
以西安半坡和河
南庙底沟为代表的史前时期聚落遗址,河南辉县、三门峡等墓地以及郑州
商城、安阳殷墟、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等古代都城都在这一时期开
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为了解其文化内涵提供了新资料,并初步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聚落、墓葬和都邑考古发掘方法。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田野考古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又相继设立考
古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大学本科生。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三大杂志”的《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刊的。
转变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全面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新考古学出现后,经过近20年的实践,并没有取得该学派原来希冀的成果,反而暴露出一些弊端。
于是,考古学界出现了一些针对新考古学的不足而形成的新学派和理论,如社会考古学、认知考古学、中程理论、性别考古学等,它们中的大部分也往往被统称为“后过程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