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单元教材解读【教材简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主题,安排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桥》文章以“桥”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
同时,这座桥也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课文记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穷人”不“穷”,“穷”泯灭不了人们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赞美了桑娜和渔夫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了一个令人刻肌刻骨的场景,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的将人们的灵魂摧毁。
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
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习作《变形记》: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构思故事: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所学内容,进一步提炼学习方法。
“词句段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抓人物动作、心理、语言来体会人物形象。
“积累运用”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桥【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不认识的字通过看课后生字注音、查字典、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法解决。
2、读完后合上课本,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三、逐节读文,随文识字。
1、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师生随机进行纠错、指导。
2、读文的过程中,随机进行写字指导。
例如强调“咆、哮、揪、废几个字的书写。
3、重点词语的理解,可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四、浏览课文,概括文意1、浏览全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相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五、课堂小结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立交桥;有看不见的,如友谊之桥、生命之桥、和平之桥……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设计1、读写掌握不熟练的字词,巩固练习,做到真正过关。
2、继续练读课文。
【板书设计】12、桥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人亡→祭奠英灵【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出示自读要求一: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a.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b.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c.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d.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板书: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三、出示自读要求二: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教师指导:(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
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
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四、课堂小结困难面前临危不惧,生死面前舍我其谁,这是多么崇高的品格!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正是这些党员们在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年代舍小家顾大家,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作业设计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12 桥突遇山洪————人们惊慌失措沉着疏导————老汉临危不乱桥塌殉职————老汉英勇牺牲祭奠英灵————慷慨悲壮【课后反思】13 穷人【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溅、熄”等15个生字,正确认读“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2、师板书课题。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4、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不认识的字查课后生字注音、查字典、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法解决。
2、读完后合上课本,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三、逐节读文,随文识字。
1、指名逐节朗读,师生随机进行纠错、指导。
2、读文的过程中,随机进行写字指导。
例如:强调“霉”、“湃”、“熄”的书写。
3、重点词语的理解,可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四、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浏览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同桌互相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五、课堂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本文的主人公桑娜和渔夫正是这样的人。
【布置作业】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3 穷人桑娜穷人渔夫【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明确目标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穷人生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交流3、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
(忐忑不安)出示相关对话: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指名朗读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3)“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
(板书:善良)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指名朗读,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4)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1、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