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空气》教材解读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空气》教材解读

第四单元空气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是一个综合探究单元。

本单元的知识目标是达成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中关于空气的一项1~2年级的学习目标:“3.1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描述是:“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所以关于空气的学习可以围绕“常见性、重要性、混合性和物质性”这四个角度进行。

本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对空气的客观普遍存在及一些一般物理特征进行认知,所以体现的是对空气的常见性和物质性的了解。

并对中高段关于空气的混合性及重要性提供了研究对象的明确指向和事实证据方面的一些积累。

本单元侧重培养的科学探究要素是“搜集证据”,其1~2年级的学段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本单元虽然侧重于“搜集证据”这一探究要素的培养,但是和其他七个要素并不是割裂的,是和其他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知与训练的。

在1~2年级关于搜集证据要素的学习目标中本单元主要贯彻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一是感官的观察。

而3~4年级的学段目标则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和使用仪器工具的观察。

可见1~2年级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一共由3课组成,分别是《空气知多少》《找空气》《观察空气》,课题即表明了每节课的主要活动。

《空气知多少》不只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还是整套教材关于空气的学习的起始课。

根据相关的认知和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等)中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的重要意义,以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设计并编写了本课。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调查学生关于空气的前概念,引领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展露自己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并使之成为后续关于空气相关科学概念学习的必备资料。

同时,本课教师还将指导学生进行关于空气的提出问题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与欲望。

《找空气》。

由对学生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的前测分析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对空气的认知有着很多不清晰、片面乃至错误的地方。

再加上空气本身虽然就在我们的身边,但由于它无色透明的特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再加上后续的观察空气等探究活动的不断出现,所以首先需要证实空气的客观存在,这样就产生了本课《找空气》。

本课中教师将引领学生直观观察或借用其他材料找到空气并证实空气确实存在,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思维活动的搜集证据的过程,也自然使得科学精神中的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中的证据意识等得到培养。

《观察空气》。

在一年级上册《五官兄弟》单元的感官观察能力的训练和一年级下册《水和溶解》单元对水的观察活动的基础上,本课观察空气活动的难度就不大了。

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将此活动放手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证据,并描述取证过程,同时发展学生描述与交流的能力。

图1-1 第四单元教学活动框图一、课时安排建议二、教学准备提示本单元的教学我们要明晰一条线索和一条关注。

一条线索是空气的客观存在(找空气)空气特征的观察。

一条关注是适当加强证据意识的培养,渗透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的认识。

1.空气知多少本课由三个较大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玩一些与空气有关的游戏,游戏内容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灵活安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多地对空气产生有意注意,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

游戏轻松愉快,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第二个活动是引领学生呈现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最终完成空气气球树的拼装;第三个活动是引领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安排提供辅助。

【教学要点】通过以头脑风暴为活动形式的关于空气已有认知的前测活动,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对关于空气的提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己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和经验。

为后续的学习建立基础。

并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引领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提高提问的兴趣和能力,培养问题意识,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

(3)使学生在有趣的空气游戏中,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气球(若干,根据学生人数准备,每小组最少有一个);打气筒(为气球充气的手持气筒,当然也可以用嘴吹);其他材料:学生玩过的空气游戏所需的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气球卡(若干,可用彩纸剪成气球形状,也可以用不干胶纸制作,用于学生记录自己关于空气的已有知识经验);双面胶(用于粘贴气球卡)使用方法:先将胶的胶层面粘贴在气球卡上,加固后用剪刀尖或指甲挑开保护层露出胶层进行再次粘贴;记录笔(铅笔或记号笔);黑板(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用于学生粘贴气球卡);问题银行记录卡(问题银行存折);制作纸风车材料:一根小木棍(也可用铅笔);一张正方形纸(20cmX20cm);剪刀;图钉。

安全提示:剪刀的安全使用(一年级上册准备单元:吹泡泡和第三单元第3课逃离冒险岛)图钉的使用应注意:提示学生不要扎伤手。

可以双人合作,一人扶住铅笔,另一人双手用力将图钉按进笔的一端,要留有纸风车转动的空隙。

(2)活动场地:教室【问题链】关于空气我们知道些什么?目的是为了展现学生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

关于空气我们还有哪些问题?目的是引领学生提出问题,为后续研究做铺垫,并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建议】(1)引入活动:猜谜语谜语内容: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珍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一方面,猜谜语是适合一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猜谜语的过程也是学生回顾自己已知的过程,其与空气的相关概念是有联系的。

(2)游戏:空气游戏。

从前测(见后面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玩过的空气游戏很少,也可能是他们玩过,但是不知道那是与空气有关的游戏。

所以,教师要准备几种学生很可能玩过的空气游戏,如:气球搬运、纸飞机掷远、空气小魔术等。

在好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搬运气球时有什么感觉?”“纸风车怎样会转得更快?”“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鼓?”等问题,引发学生初步思考。

这里不一定要科学的解释,主要是引发研究兴趣,并为将来或课后的学习做铺垫。

(3)头脑风暴:空气知多少在猜谜语和空气游戏之后,不知不觉学生已经将关注点集中到了空气上来,在此愉悦和宽松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做引领学生展现自己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这件事了。

头脑风暴和填写气球卡、贴气球树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积极性,从而达到获得学生前概念的目的。

在气球卡上记录时,学生可以画图、文字来描述,也可以用汉语拼音来记录。

对于学生的气球卡,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共享交流,并允许学生间补充、质疑,为下一环节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做铺垫。

关于手册16页上的填写气球卡可以在全班活动后组织学生自己选择填写内容。

(4)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这个提问是自由式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面和深浅度都会有很大不同,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处理,如归总、分类等,并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述的科学准确。

问题银行存折学生已经使用多次,可以组织学生在活动手册16页上直接填写。

(5)设计制作:制作纸风车很多学生都有过玩纸风车的经历,并有的学生也有自制纸风车的经验,所以这个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可以从纸风车的制作材料、装饰效果、风车样式等方面丰富此制作活动。

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

【应变参考】1、学生没有做过或不知道空气游戏。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空气游戏给学生玩一玩。

2、学生的已知中有明显的错误或间接知识较多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补充和评价来纠正或质疑,对超出学生研究能力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先记录下来,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释,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与主动学习的兴趣。

3、多数学生没有制作纸风车的经历时,教师可示范讲解一种制作方法。

或者可以改成叠纸飞机的制作活动。

2.找空气【教学要点】学生主动借用一些身边的材料找到空气,并思考找到空气的证据,从而证实空气的客观存在,培养思维能力和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找空气活动,使学生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2)在主动找空气,证实空气客观存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培养搜集证据的探究能力。

(3)通过了解压缩棉被的真空收纳技术,了解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袋(注意保持干净,因涉及白色污染环保问题可以用纸袋代替);空矿泉水瓶(注意保持干净);玻璃水槽(可以用洗脸盆替代,并实验后注意水的节约处理);粉笔;其他材料(根据学生提出的关于哪里有空气的猜想而准备);棉被;手持抽气筒;真空收纳袋(普通大塑料袋也可以)。

(2)活动场地:教室【问题链】猜一猜哪里有空气?怎么找到它?我们确定找到了空气吗?都是在哪里找到的?【教学过程建议】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1)提出问题:教师总结上节课学生提到的关于空气存在的已有认知后提问:还哪里有空气呢?怎么找到它?(2)猜想假设:全班交流:猜一猜哪里有空气。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有可能,教师可通过追问提示学生谈一谈猜想的证据。

此活动也可作小组活动。

活动手册记录:将猜想填入活动手册17页。

(3)搜集证据:找空气任务驱动:怎样才能找到空气?怎样证明我们真的找到了空气呢?小组活动:设计并尝试找空气实验,并寻找找到空气的证据。

辅助材料可以先不让学生见到,根据实际学情分层出示。

(4)得出结论汇报交流:我们是在哪里、怎么找到空气的?真的找到了吗?怎么证明呢?活动手册记录:将结果记入活动手册17页。

教师总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

活动手册记录:活动手册17页,将结论补充完整。

(5)迁移应用:创设情境:天气已经热了,厚厚的被子应该收起来了,可是被子鼓鼓的,太占地方了,有什么好办法让被子瘪一些吗?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讲解与演示:将被子先装入专用的密封袋里,然后用抽气筒抽出袋子里、被子里的空气,被子、袋子就会逐渐变瘪,这时把被子收起来就不占太多地方了,这种方法叫真空收纳。

【表述规范】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应变参考】最大的不容易控制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找空气的过程。

很可能学生不能自己设计出证实空气存在的实验。

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种找空气的材料,如:塑料袋。

先引领学生利用塑料袋设计找空气的实验。

然后在此实验的启发下一步步设计其他实验。

当学生设计的实验所需的材料教师没有准备到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好实验下节课做给全班看,以此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3.观察空气【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空气,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培养观察记录能力和搜集证据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感官观察空气,使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