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4篇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4篇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4篇汇总【一】【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怒.而飞怒:(2)去以六月息.者也息:(3)志.怪者也志:(4)此亦飞之至.也至:(5)彼且.奚适也且: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17.结合【甲】文简要分析鹏的形象。

(2分)18.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鴳的形象。

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4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

‛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

②倩:笑得好看。

③兮:啊。

④盼:眼睛黑白分明。

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

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

⑧起:发,启发。

⑨诗:指《诗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不知其旨.也()(2)故.曰:教学相长也()(3)何.谓也()(4)子.曰:‚绘事后素。

‛()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分)(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分)9.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5分)【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3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3)执策而临.之()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出了人才对环境的决定作用。

B.文章通过‚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等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C.文中通过排比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情态,表达作者的讽刺、批评、不满。

D.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四】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则人之食于.虎也()(2)于人不啻.倍也()10.请将画线句子处需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4分)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11.作者说虎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1题。

(14分)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②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③,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即墨:古地名。

②厚币:丰厚礼品。

③饰诈:做假骗人。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誉.言日至誉:(2)田野辟,人民给.给:(3)田野不辟,人民贫馁.馁:(4)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尝: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一处)(2分)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11.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齐国能‚强于天下‛的原因。

(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至第15题。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

幼聪颖异常儿。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长从兰谿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

同郡柳贯以.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①。

游元都,公卿交誉②之。

或劝之仕③,不应。

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

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

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

时方.籍④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⑤耳。

‛太祖即罢之。

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

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注】①称之不容口:赞不绝口。

②交誉:交口称誉。

③仕:做官。

④籍:这里指征召。

下同。

⑤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既.归,遭天下大乱既:既然B.时方.籍金华民为兵方:正C.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鲜:少D.籍之,徒.糜饷耳徒:白白地1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同郡柳贯以.文章名天下A.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B.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C.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15.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选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分)【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孟尝君养士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⑥。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

②舍业:舍弃家业。

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

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

⑤存问:慰问⑥刭:jǐng,割脖子。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腰.白玉之环( ) (3)遗.其亲戚( ) (4)辍.食辞去(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

10.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分)【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共6分,每小题2分)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臵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断..两处..)(2分) 有 一 人 徙 之 辄 予 五 十 金 以 明 不 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1.新法令实施前后,商鞅做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和‚ ‛两件事,说明了的重要性。

(2分)【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B.不可久居.(居:居住)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C.悄怆..D.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乃记之而.去启窗而.观B.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不可知其.源其.两膝相比者7.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