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推向深入。

2. 了解《城南旧事》的主要故事和人物,能对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 引导学生感受离别情怀,珍惜美好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1.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推向深入。

教学难点:
1. 了解《城南旧事》的主要故事和人物,能对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引导学生感受离别情怀,珍惜美好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在读一本饱含深情的书——《城南旧事》(出示:书的封面),作者是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英子再一次走进她的城南,走进她的旧事吧!
二、梳理结构
小结:通过表格,我们回顾了故事内容,从而理清了整本书的框架结构。

5.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表格,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这几个故事是相对独立完整的。

预设:这三个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每一段故事里的主角最后都离英子而去。

我觉得每个故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难过。

小结:你不仅发现了每个故事的共同点,你还感受到了它的情感,你读的可真用心。

6.提问:现在我们来猜一猜,作者会怎样来写后面的故事。

预设:我觉得后面两个故事也是独立的故事,而且跟前三个故事一样,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每一段故事里的主角最后也都离英子而去。

过渡: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可以接着往后读。

【设计意图】教导学生学会梳理小说结构,将文本“读薄”,发现书中故事的共同特点,掌握读书技巧。

三、感受离别
1.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童年经历中难忘的故事;贯穿这些故事的中心人物就是英子。

英子的童年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故事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开了英子,我感受到一种哀愁、思念和不舍。

2.的确,那份离别的哀愁、浓浓的相思弥漫在英子的这个童年,林海音在书的前言中也这样写道——
出示:“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3.书中哪一段故事,哪一个人物的离去,最能让你感受到英子童年的这份哀愁与思念呢?
预设:《驴打滚儿》这个故事中宋妈的离去,照顾了自己多年的宋妈说走就走,英子怎么能不伤心不思念呢?
预设:我认为是最后一个故事中爸爸的离去,最能体现出英子童年的哀愁与思念。

在前面4个故事中,秀贞、妞儿走了,兰姨娘走了,爱她的宋妈也走了,英子是多么不舍啊!而现在生她养她的父亲也离去了,年幼的英子该如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呀!英子在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上听到离别歌,本来就非常忧伤了。

再加上父亲的病逝,无疑是雪上加霜。

小结:每个人对离别的感触都不一样。

4.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次离别。

也就是秀贞和妞儿离开时的画面,书中是怎么描写他们的离别的呢?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

出示:走出惠安馆的大门,街上漆黑一片,秀贞虽然提着箱子拉着妞儿,但是她竟走得那样快,还直说:“快走,快走,赶不上火车了。

”出了椿树胡同口,我追不上她们了,手扶着墙,轻轻地喊:“秀贞!秀贞!妞儿!妞儿!”远远的有一辆洋车过来了,车旁暗黄的小灯照着秀贞和妞儿的影子,她俩不顾我,还在往前跑。

秀贞听到我喊,回过头来说:“英子,回家吧,我们到了就给你来信,回家吧!回家吧....”声音越细越小越远了,洋车过去,那一大一小的影儿又蒙在黑夜里。

我扒着墙,支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雨水从人家的房檐直落到我头上,脸上,身上,我还哑着嗓子喊:“妞儿!妞儿!”我又冷,又怕,又舍不得,我哭了。

——《城南旧事》/“惠安馆的小桂子”
5.从这段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我读出了英子的害怕、不舍、伤心。

曾经带给自己快乐的她们就要走了,害怕她们一去不回。

6.哪些细节能让你感受到英子的不舍和伤心呢?
预设:“声音越细越小越远了,洋车过去,那一大一小的影儿又蒙在黑夜里。

我扒着墙,支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雨水从人家的房檐直落到我头上,脸上,身上,我还哑着嗓子喊。

”在这样一个漆黑的雨夜,目送着秀贞和妞儿远去的一大一小的影子,英子既舍不得又伤心。

7.第一次离别让我们感受很深。

而这样的离别在文中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一次又一次地离别,让英子渐渐地离别了童年。

当自己的爸爸离她而去了,英子知道童年再也不会回来了。

出示: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地镇定,这样地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关医院的车子。

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8.同学们,最后一次离别时,英子的表现和第一次离别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一次离别,英子是“又怕,又舍不得”,哭着喊,跑,而最后一次爸爸离开她默默承受,比较镇定,还说“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结:爸爸去了,但勇气、希望和责任留在了英子身上,英子在经历了前面四次离别后,慢慢长大了。

出示: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

我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

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

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小结: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本书的主旨。

四、学会成长
1. 如果现在你就是成长中的英子,你失去了爸爸,你想对小说当中那些跟你离别的人说些什么呢?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

预设:宋妈,希望你以后的生活里只有欢乐和幸福。

小偷,我知道你是好人,你很善良,谢谢你带给我不一样的童年。

我们还会一起去看海的。

爸爸,我已经长大了,去会照顾好弟弟妹妹,请您不要担心我们。

2.小结:实际的童年会永远离你而去,而那些纯真善良会留在我们心上。

这是成长的忧伤,也是成长的幸福。

不知不觉你们把小说中那个最美好的东西化成了自
己的东西。

读小说,也读出了自己。

我们自己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成长。

这也是我们读整本书最重要的策略,接受整本书的滋养。

【设计意图】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成长中的英子,想对小说当中那些离别的人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在感受离别情怀的同时,学会成长,珍惜美好的童年生活。

五、总结方法
1. 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可以梳理整本书的结构,把握整本书的主旨,还可以接受整本书的滋养。

2. 在读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读书方法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呢?
整本书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课文学习的延伸,我们在读整本书时,可以圈点勾画出自己感触较深的词句、片段(圈点勾画)。

遇到好词好句可以摘抄下来,把它们用到我们的作文中,会给我们的作文锦上添花(做摘抄)。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书批注(写批注)。

选择一两个印象深刻的故事,为它制作思维导图,理清故事脉络。

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横向比较,写读后感(写读后感)。

小结:这也是我们细读品读一本书的方法。

课后,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阅读后面的章节,把阅读感受写下来,为交流课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日常的阅读中去。

相关主题